在阳光下进行一场忏悔——从普鲁米修斯的怒吼到塞勒涅的哭泣
本书很短,短到读完后还想继续读下去;本书很长,长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对本书的思考。
今天是周日,但依然要早起,所以昨晚只拉了半边窗帘。
时间也许是7点钟,晨曦透过玻璃窗前的薄薄纱幕开始轻触我的脸,有些痒,暖洋洋的,与室外的冰天雪地形成了对比。勉强睁开了一只眼睛,世界在我清醒后仿佛一下子扑了进来,倦意全无,该起床了。
床边的书桌上放着昨夜读完的《追光者》,于是拿起走到餐厅,按下咖啡健,伴随着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最近我最喜欢听的歌,开始新的一天。
《追光者》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社科类读物,不像大多数的此类作品,包裹着知识的冷硬与生活的焦虑,让人望而却步。我宁可把本书称作一部叙事诗,虽然它完全没有诗的韵律,但是作者通过浪漫的文字与充沛的情感将本书赋予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远超那些无病呻吟的尴尬诗篇,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学者。
一、对过去的回顾
作者从原始人类在拉斯科洞窟的黑暗中所做的壁画讲起,描绘了人类祖先拥有的与其说是原始火光,不如说是希望之光。无论在哪种语言中,人类都赋予了光同样的含义,光是正义的、光是未来的、光是充满希望的。普罗米修斯带来的火种是那样的让人类崇拜,有了光,人类便延长了生命、有了更大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光让人类拥有了安全感。于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对光孜孜不倦追求的可歌可泣的人类奋斗史诗。从柴火到烛火,再到煤气灯,直至现在的眼花缭乱的电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灯塔篇章与捕鲸船的叙事。我之前读过《辉煌信标 : 美国灯塔史》,对本篇有非常大的帮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很难想象灯塔对于大航海时代的人是怎样的重要,无数的学者、工程师、实业家以及富有勇气的守望者们在与困顿、迷茫、危险作斗争时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艰辛,这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梅尔维尔的《白鲸》不能将捕鲸这一人类捕猎行为的巅峰描绘的再生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欲望掩盖下的纸醉金迷与贫穷逼迫下的对命运的抗争共同主导着数以万计的亡命徒去深海捕杀波塞冬的使者,为的只是用鲸油制作的蜡烛所能燃起的那微弱之光。人类对于光明的需要是怎样的强烈!
二、近代照明的发展
煤气灯离我们依然遥远,我对于它的认知并不比油灯亲切很多,也许只有在浪漫主义经典文学的想象下,才能对它略知一二,但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时而女主人抱怨擦灯罩的艰辛,时而对擦灯罩充满了向往。作者在此处探讨了煤气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只有在煤气灯得到广泛应用后,人类社会才步入了现代社区阶段,是煤气灯将人类从一个又一个单独的个体连接成了一个区域范围的网,直至电产生后,人类社会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网络之中,无法分离。
对于电,作者坦言科学的发展渐渐脱离普通百姓的认知:谁也不知道电是什么,但都接受电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估计没有哪一项科学技术能像电这样改变人类的社会、改变人类的命运。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带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让社会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想象一下,如果停电了,我们将失去电脑、手机、电视、电饭煲、吸尘器、洗衣机与地铁……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在黑暗中不知所措、将在生活节奏被停止时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身边有电的存在,2022年,全球电的消耗量是28万亿度,相当于23亿吨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这么巨大的消耗,对于人类的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提起老生常谈,虽然很迫切、但渐渐麻木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我从未想过它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影响着我的生活。
三、对光过分的追求
对于本部分的描述,我想才是本书的重点,作者不着痕迹,在之前对光的追求奋斗史的歌颂中不时流露出一丝伤感,进而在书的最后章节形成了述说的高潮。与过去对光的珍惜相比,现在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浪费光,光是伟大的,它照耀了人类的文明,让人类能够将人生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焦虑与失去自我。我们再也不能离开由电交织的这张巨大的网,我们真的主宰着自己么?有了电,我们可以颠倒黑白,在夜间尽情娱乐,可也有数不清的人不得不在深夜加班,与富人们的灯红酒绿相比,世界的另一处有希望早点关灯休息的疲惫打工人,也有仍旧没有电灯的人类文明遗忘者。光对于人类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它还是充满希望的么?它为什么会充满如此的不公平。
人造光是有负面作用的,被我们忽略掉的最重要的一项是光污染。人造光让人类的生物钟发生了紊乱,据世卫组织统计这一比例高达30%,而且实际的比例恐怕远超这一数字。人类身体的进化让我们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能,但是现在对于光的主宰让我们的身体无法对外界环境作出正确的判断。还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铁路货场旁边,当时支援南方建设的巨大原木在空地上堆得像座小山。我和姐姐常常在夜间爬上原木堆,仰望漫天星斗交织的夜空,那时的夜空真亮,也真美。我们用并不正确的知识猜测哪些是大熊星座,哪些是狮子座,星星很亮,足以照亮我们这对姐弟幸福的脸。如今货场早已不在,我住进了由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里。深夜下班,走出地铁的那一刻,甩去疲惫,再次仰望夜空,天空灰的像铁,我不知道从小一直在冲我眨眼睛的星星们去哪里了。
天文学家也有一样的困扰,望远镜越看越远,但是由于人造光遮盖住了自然光,他们新观测到的星体已经比失去的更多。最无辜的还要属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灵。植物不知四季、不辨黑夜与白昼;候鸟丢失了迁徙方向,冻死在寒冷北方;猫头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去捕食,在路灯下踟蹰不知去往,象飞蛾扑火一样的悲剧也许需要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把光强加给了不需要光的自然界。我们需要光,但我们也像其它生灵一样需要黑暗。满月时我常常拉开窗帘,感受越来越朦胧的月光,但总是被车灯、霓虹灯弄得莫名烦躁,光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我想黑暗也能。我仍想像儿时一样和姐姐坐在原木堆上仰望星空,那时的我,内心真的很平静。
四、对未来光使用的展望
人类社会已经在反思,我们需要正确的使用光的方式。我本人便是从事电力行业的,我知道这一需求有多么的迫切。我们过去被电网束缚在了科学的禁锢中,现在我们需要解绑,就像20世纪的人类埋葬煤油灯那样宣告与过去的告别,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许会埋葬电线来告别这个束缚的时代。离散式电网无疑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无论从能源利用上还是社会心理上,它都是我们旅行的下一站。但现在有着太多的瓶颈,尤其是电能的存储无法让人满意、定向光源的应用仍然费用高昂。科技工作者们与工程研发人员在为这一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更加高效、理智的使用光,学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很简单,购买光转换效率更高的照明灯、随手关闭不再使用的光源,以及尝试着拥抱黑暗。相比于阿波罗的火热激情,塞勒涅的温柔一样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