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世轮回的科学审视:Ian Stevenson与Jim Tucker的转世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可与《坪阳再生人:中国侗族100个转世投胎案例实访记录》(读后记:猎奇、神秘、有趣,略窥“另一个世界”的部分真相)搭配阅读,效果更佳。
感谢豆友@光目分享的自译中文版。
全文约10000字,阅读需要10~20分钟。
研究过2500个转世案例的Jim Tucker将告诉你:
- 人为什么会有前世记忆?
- 如何提升与逝去亲人来世再聚的概率?
- 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是假?
- 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好?
………………
当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他是一个著名学术打假组织的创立者之 一(Committee for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laims of the Paranormal,超自然现象科学调查委员会,简称CSICOP)。在1996年,他出版了著名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书中严厉批评了新时代运动与超自然观点。但是在书中,他写道:“在我看来,超心理学中有3个领域值得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其中的第3个就是有小孩子有时候会回忆出前世生活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在仔细审视之后却发现是无误的,而只有通过转世的方式才有可能如此。”他并没有说自己相信转世存在,而是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
Jim Tucker和Ian Stevenson的研究历程

Jim Tucker(吉姆·塔克),医学博士,现任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儿童精神病学家、精神病学和神经行为科学教授,也是该院知觉研究部主任,他还曾担任弗吉尼亚大学儿童与家庭精神病学诊所的主任,更早期是开过私人诊所的执业医生。
Tucker成长于美南浸信会教徒的家庭,从小跟随父母上教堂做礼拜,直至上大学后接受了系统的科学训练,才逐渐放弃了原生家庭的信仰。原本对“转世”持怀疑态度的他,在读过Ian Stevenson(伊恩·史蒂文森)关于转世研究的著作后,开始对该领域萌生兴趣,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致电Stevenson,询问能否加入对方的团队。1996年,Tucker进入由Stevenson领导的知觉研究部,开始参与研究濒死体验案例中所涉及的医疗记录,不久后跟同事一起前往泰国和缅甸调查转世案例。
2005年,Tucker出版《當你的小孩想起前世:兒童前世記憶的科學調查檔案》(Life Before Life: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Memories of Previous Lives)一书,概述了Ian Stevenson率领的知觉研究部在转世方面的研究成果。Tucker秉持科学家式的严谨,以略显啰嗦又不失严谨的逻辑推导,加上量子力学宇宙观的加持,提出了对儿童前世记忆的看法,同时驳斥了主流科学界对转世研究的各种质疑。
Ian Stevenson(1918-2007),医学博士,加拿大裔美国精神病学家,最初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身心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累计发表论文和专著等70余篇(本),1957年以38岁之龄就任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后来他的兴趣转向超自然心理现象,在研究了数十个见诸媒体报道和书籍记载的转世案例后,于1960年发表首篇领域论文《对声称具有前世记忆者的证据综述》,随后获得光电复印技术发明人Chester Carlson的关注和资助,得以长期专注于转世研究。
1966年,《关于转世的二十例个案》出版,其中研究的个案涉及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黎巴嫩、泰国、缅甸、尼日利亚、巴西和阿拉斯加等国家和地区。1967年,Stevenson创办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知觉研究部,专门研究各种挑战主流科学范式的超自然现象,如NDE(濒死体验)、转世轮回、临终幻觉、灵魂出窍体验等。Jim Tucker在Stevenson退休后继续其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专注于搜寻研究美国本土案例。

该部门的知名同事除了Jim Tucker,还有致力于研究NDE的Bruce Greyson【著有《看见生命:关于濒死体验的科学,一个医生的濒死体验报告》(After: A Doctor Explores What Near-Death Experiences Reveal About Life and Beyond)等书,台版名《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研究临终幻觉【包括临终前超常视觉(回光返照)与特异景象目击(如:见鬼)】与NDE的Emily Kelly。
Stevenson一直孜孜于其所热爱的领域,多年来笔耕不辍,在80岁高龄出版了《转世与生物学:胎记和出生缺陷溯源》(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A Contribution to the Etiology of Birthmarks and Birth Defects),该书厚达2200页,收录225个案例和各种胎记图片,集Stevenson一生研究之大成,堪称其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各界的评价、质疑及Jim Tucker的回应
《美国医学会期刊》的学术书评编辑Lester S. King在一篇书评中写道:“Stevenson博士针对转世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书中的立场客观而不带偏见。书中展示了来自印度的大量转世案例的具体细节,让人难以回避其真实性。”同时,他补充道:“他记录了大量不容忽视的数据”。
1977年的一期《美国神经和心理疾病期刊》以大部分篇幅回顾了Stevenson博士的工作。其主要内容为博士的一篇论文,以及来自其他同行的一些专业性评论文章。精神病学权威Harold Lief博士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他认为博士“是一个方法系统规范、态度认真仔细并且谨慎的研究者,他甚至认真到有点接近于强迫的程度”。他还写道:“要么史蒂文森博士(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要么他将被作为‘二十世纪的伽利略’而被后世记住。”
学术界对Stevenson的研究褒贬不一,难有定论,但他在转世现象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以科学姿态试图探索轮回之谜的诚意,更令同行后辈们肃然起敬。Stevenson的研究表明科学与转世等超自然现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科学尚未能够破解的神秘领域——这也是Jim Tucker在书中所持有的立场。
一个原本研究主流科学的学者转向研究超自然现象,难免受到某些同行和学术保守势力的非议与不屑,在Stevenson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对于他的质疑不绝如缕,这些反对声音主要来自唯物主义者和某些主流科学家。这些质疑主要包括:
- 预设立场:研究者预先假设转世现象存在、转世为真,在证据搜集与调查手段上(比如采用诱导式提问)难免带有倾向性,最终让一桩不靠谱的故事演变成被确证的案例,这不符合科学精神
- 欺骗:来自个案家庭的故意欺骗
- 幻想:个案声称具有前世记忆,只不过是出自儿童酷爱幻想的天性
- 通过正常渠道获取信息:个案在其生活环境中可以便捷地获取有关“前世”的各种信息,把道听途说拼凑成所谓前世记忆
- 错误记忆:在具有转世信仰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童,幻想自己拥有前世并告诉了父母,父母也乐于去尝试证实,然后发现在别处有某个逝者的部分特征与孩子所述的相符合,于是两个家庭约定见面并分享信息。最后他们都相信孩子就是逝者的转世,并将此故事传播开来。当研究者最后开始调查个案时,双方家庭都会说孩子给出了较其实际报告内容更多的细节,但实际上孩子可能已经在双方接触前后因受到各种心理暗示而产生了错误记忆,并信以为真。
关于预设立场:设想一下,以Stevenson的科学素养,会做这么违反常识的事么?倘若Stevenson预设所有案例为真,又何必万里迢迢亲赴亚洲、费尽周折调查取证?要知道,进行这类调查费钱费时费力并不轻松,即使调查某些案例过程中的艰难令证据无法搜集完整,团队也从未给个案任何物质报酬去左右他们的说法,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更不可能妄下对自己有利的结论。Tucker表示,对于无法取证的案例,只能说无证据支持其转世的说法为真,但调查者并不能确定当事者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Tucker在阐述研究团队的立场时说:“我们以想要探讨各种可能性的态度来研究每一例个案,而不以已有的成见来研究个案。 我们对所有的可能性都开放——包括儿童和某位逝者之间存在超自然关系, 抑或不存在。”也就是说,对于所调查的案例,不管是可以确证、没法确定还是属于伪造,团队都不排斥其他可能的解释,而非以转世作为唯一解答。只不过,Tucker也表示,对于他们调查过的很多案例而言,相比其他解释,转世是更符合逻辑与实际情况的解释。我想,这绝不是为了骗取更多研究经费而把故事包装得更加真实,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态度。
对于后面四种质疑,Tucker也根据团队已确证的案例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了驳斥,把这些质疑套进案例的具体情境中加以逻辑分析,都是缺乏说服力且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就“欺骗”这点而言,从动机上说,大多数个案并不能通过编造故事获取到任何好处。具体的论证过程详见本书第三章,此不赘述。
当然,Tucker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案例都是不可质疑的。
通常,能进入到弗吉尼亚大学知觉研究部案例库的个案,必须至少满足以下六种情况中的两种:
- 转世预言:如前世临终时预言下一世会转世再来,并能说出来世家庭的若干情况
- 先兆梦境:母亲在怀孕时梦见某个亲人或熟人托梦说要来投胎
- 与所宣称的前世相符的胎记或出生缺陷
- 个案孩提时的前世回忆:不仅来自个案本人陈述,还要有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佐证
- 前世识别:辨识出其所宣称的前世、前世亲人或朋友所使用过的物品
- 异常行为:行为明显偏离其所在家族正常行为模式;同时,个案报告说这种行为是其所宣称的前世所具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由于前世死于致命枪击,今生对武器恐惧)
上述筛选标准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个案,也不是所有符合六大标准的个案都能被纳入案例库,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但基于以上标准进行转世研究会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进而有的放矢,避免资源和精力的浪费。
团队所调查的案例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已完结“的,即在团队进行调查前,双方家庭即已确定转世者身份,一种是“未完结的“,就是还未确认身份的,然而现实中未完结案例占比极少,一般都是双方家庭相认,转世奇闻传播开来,才能被媒体报道进而引发研究者关注,这样就无法按照团队设想的那样,在双方尚未接触的前提下进行规则严谨、程序可控的测验,那么这其中就必然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这种调查程序上的硬伤,自然是难以避免受人质疑的,但是团队也有一套专业的调查论证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误判,详见书中第二章关于个案访谈程序的部分。
说到底,对于不能实施严格的控制测验的个案,团队无法百分百确认孩子确实认出了前世的家人。然而,Tucker也强调,即使在科学研究中,这种百分百证据也极为难得。Tucker也很坦率地说,团队所能做的更多是通过访谈个案,忠实客观地记录下当事各方所描述的各项细节,附带团队对个案的评估,这其中既不预设偏见,更不会诱导读者相信,最终的裁判权还是在读者大爷们手里。

胎记:转世的重要证据及其成因
当“超自然现象”遭遇“科学”的这场跨栏障碍赛跑完后,Tucker分析了胎记的形成机制,试图揭示其在两世之间的关系。
前面说过,团队调查的案例大多“已完结”,若仅靠事后双方家庭的陈述肯定是不够的,而创伤性胎记作为一道客观存在的物理证据,既不可轻易篡改,又方便与逝者的病历、警方记录、尸检报告等做比对,具备可证伪性,它不必依赖当事双方家庭的记忆和讲述而存在,是取证过程中相对可控的因素,因此也很受Stevenson的重视。
Stevenson晚年写作那本以胎记为案例特征的《转世与生物学》,也是希望从证据学的角度为转世现象提供科学的佐证。
当然,并不是所有转世案例都有胎记,也不是有胎记的案例就能被视为靠谱的证据。在知觉研究部积累的2500个案例中,Stevenson的胎记专书分析的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但已足以从客观上证明转世轮回真实不虚。
第一类胎记:来自前世创伤
Tucker举了现实世界中两种意识导致身体变化的例子,一个是宗教体验,比如有极少数非常虔诚的信徒身上会出现与《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相匹配的伤痕;另一种是心理暗示,一个催眠案例中的男人在受催眠师暗示后,身体凭空出现了被绳索绑缚后的勒痕,这与其过往的创伤性体验一致,皮肤上呈现出了与最初体验相匹配的变化(顺便说一下,Tucker认为通过催眠进行前世回溯的方式并不靠谱)。Tucker借此表明,由心理因素在意识层面刻下“印痕”,再由意识带到来世生成相应胎记,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只是其中的作用原理尚不清楚。
Tucker推测,与现实中的案例相似,前世的创伤性记忆(如受伤、疼痛、意外死亡等)可能导致了正在发育中的胚胎将前世的某种缺陷带到今生,形成胎记或身体缺陷。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意识。在Tucker的字典里,“意识”比“灵魂”的内涵更广,它是灵魂得以转世的那个“种子”。大脑死亡后,已无法再对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发挥作用,这时“前世记忆”很有可能存储在大脑以外的某个东西里,跟着意识一起被带到来世,换言之,意识也是前世记忆、心理、情感的承载和转化工具。记忆、心理或情感由于受前世创伤的影响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图像”(Mental Image,此处简称心像),在“意识”这颗转世种子的牵引下最终表达于来世的肉体上,形成胎记或身体缺陷,这个过程有点类似DNA(意识)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表达遗传信息(心像),让下一代具备与父母相似的生理特征。
此外,有几个因素可能会提高来世产生胎记的概率。一是个体对创伤的易感性,易感性越高产生胎记的可能越大,这种易感性在某方面类似于催眠中的易感性:有些人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出现相应的身体或情绪变化;二是信仰,如对转世的预期和相信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胎记;三是受创伤时的意识状态,意识越清醒、遭受的心理(情感)冲击越大,越有可能产生胎记。
第二类胎记:来自前世的人为标记
又称实验胎记法。在有转世信仰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家庭会在亲人死亡后,在其身体某部位做记号,比如在肘关节抹上锅底灰、在脚底处涂抹食用油等,以求逝者转世再来后方便识别。《坪阳再生人》中的侗族人就有此传统,不少家庭在亲人死后用混合了桐油的标记物在身体某部位做上记号,日后转世的再生人身上普遍都会产生相应的痕迹。Tucker推测,此类胎记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三种:
- 母体印刻:母亲对孩子是逝者转世的期望或者心愿可能很强烈,导致生出具有胎记的孩子
- 标记时祈祷:亲人为逝者做标记后,祈祷逝者能将标记带到来世好认出对方,这类似于催眠中的心理暗示作用,会影响逝者的意识
- 超自然解释:转世。即亡魂在现场看到标记后所形成的心像随意识转世而来所形成
by the way,《坪阳再生人》的作者在解释此类胎记时则持一种泛灵论的观点,认为不管是活人还是无生命的物体如山石草木、食物、日用品、人为标记等都是有灵魂的,人死后标记物的灵魂会随着人魂一起转世形成胎记。
意识:前世记忆的始作俑者?
分析胎记的形成机制后不难看出,意识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既然意识可以将创伤或标记带到来世形成胎记,而胎记又部分来自前世记忆,意识自然也能将较完整的前世记忆带到来世,制造再生人。
关于意识传递前世记忆这点,Tucker打了个比方(在此我略作修改):电视机是图像信号的传递者,本身并不制造图像,当你的电视机坏了之后,换了个新电视继续看自己最喜欢的某部电影,某电影就像意识,在旧电视(前世)坏了之后(脑死亡后),找了个新电视作为新的载体(今生的新大脑)继续传递电影图像(前世记忆)。Stevenson则用了一个新词汇“心承载器”(psychophore)来代替“意识”,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意为“能够承担灵魂的东西”,Stevenson以此描述死亡之后,带着意识去转世的“车”。
传统看法认为,婴儿(从出生到1周岁)对其出生时的记忆只有几秒钟,最多几分钟,随后就会消失,婴儿的记忆系统是相当原始和简单的,只能记住相对简单的动作或程序。后来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其早期阶段,大脑其实也可以编码、存储和提取大量亲身经历的事件,并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新近的研究则表明:婴儿在出生后两天时,应该可以保持一些出生前,即胎儿期的记忆。
无独有偶,在催眠界也发现了类似的例子。妇产科医生David Cheek博士通过催眠和念头引导技术,成功唤醒了多名测试对象的胎儿期记忆,案例表明胎儿会体验到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所感所知与对外界环境做出的一切反应,事后与母亲对证均十分吻合。存在的证据让Cheek博士相信胎儿具备一些“特异功能”,像心灵感应、远距离透视(千里眼)和某种形式的远距离听觉等,Tucker表示,虽然Cheek的结论远未成熟,但暂未发现比这更好的解释。
然而,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想不起婴儿期或胎儿期的经历,而在特殊案例,包括转世案例和那些不涉及前世的催眠案例中,有的人却能记起出生前的具体事件?Tucker认为,回忆婴儿和胎儿早期记忆可能需要一套有别于回忆后来记忆的不同的提取机制,大多数人因为对早期记忆的提取机制出了问题,在年龄渐长之后,这部分记忆便随之失灵并消亡。而特殊案例中有的小孩的这套提取机制则异常灵敏,在四五岁大的时候还能回忆起胎儿期的经历,转世案例中甚至有小孩说出了死后在“天堂上”所看到的今生家庭的种种细节。
那为什么转世案例中的孩子在长大后,却大都会逐渐淡忘前世?Tucker推测,因为从死亡到出生之间的记忆已经与大脑无关(脑死亡了),那么死后的记忆可能是存储在某种特殊的载体上,随着意识一起转世。虽然转世之人存储了死生之间的记忆,但这部分记忆并不是储存在来世的大脑里,不会留下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很可能被逐渐淡忘。
这是否表明,“意识”这颗转世的种子其实已将前世记忆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只不过大多数人在婴儿阶段的(或胎儿)早期,前世记忆就已消失,日后自然再无机会表达,从而让再生人现象成为少数人的奇闻?
当代科学对意识的重新认识
古典物理学的机械宇宙观认为物质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大脑死亡,意识也不复存在。Tucker在书中列举了诸多现代科学家的观点和研究,包括天文学、几何学、量子力学的理论和发现,都可以为超自然现象提供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意识是宇宙中独立存在又必不可少的一种力量,其存在既超越了肉体,还能反过来对物质造成各种影响。例如:
Elizabeth Rauscher和Russell Targ认为传统观点的时空四维度观念无法整合超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现,但是几何学研究中的“复杂闵可夫斯基空间”时空模型可以被用来描述超心理学领域的发现。
更有甚者,理论物理学家O.Costade Beauregard甚至认为无需借助上述几何模型,理论物理学的体系内就可以解释超心理学领域的预知未来、心电感应、念力等概念。他曾经就此撰写文章:《远非“非理性”这般简单:今日物理学视野中的超自然现象》,来说明这种观点。
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Brian Josephson,曾经在为英国国家邮政发行百年诺贝尔奖系列邮票撰写的介绍性小册中有过一番后来带来争议的评论,他说量子力学和信息与计算理论已经开始融合,而且“这些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对目前传统科学无法理解的一些现象给出理解(比如心电感应现象)。”他在文章中说,在未来,心电感应和心物互相影响的现象会被大家所接受,也会被科学所证实。
黑洞的命名者John Wheeler认为,在量子层面上,宇宙就是一个正在演化的过程,在其中未来和过去都不存在,观察者的意识导致人们看到宇宙诸多可能的过去中的一种。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Andrei Linde走得更远,认为观察者的意识是宇宙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Tucker还介绍了三个边缘领域的研究,分别是心物互动研究、意念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研究、个体意识能否改善他人健康状况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机器、生物体还是病人,意识都可以超越脑的限制而产生作用。一份报告总结了68位不同研究者所做的800个研究,得出结论“在特定的情况下,意识确实会对随机物理系统产生作用。”关于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下国内自90年代起对一些知名特异功能人士所做的研究,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沈今川教授对孙储琳的长期研究(参见台湾吴美云所著《與大師談天2:是特異功能還是潛能》一书)、北京507所研究员宋孔智对张宝胜所做的经严格控制的科学研究(参见《张宝胜特异功能的启示》一书,内有各项试验的详细设计、实施过程及试验数据),还有关于八九十年代特异功能名人陈竹的报告文学《超人陈竹》,以及前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所做的特异功能、灵界现象研究(参见《靈界的科學: 李嗣涔博士25年科學實證,以複數時空、量子心靈模型,帶你認識真實宇宙》、《撓場的科學:解開特斯拉未解之謎,揭曉風水原理,領航靈界取能、星際通訊的人類發展新紀元》等书)。以上研究和记录均表明,意识的真实面孔及浩瀚伟力,人类可能只领略和掌握了不到百分之一,但意识的神奇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存在。

既然科学研究表明意识可以超越大脑的限制而产生作用,那么研究人死后意识脱离大脑之后如何发挥作用也就合乎逻辑了。如果关注过NDE、见鬼报告、通灵等边缘领域的研究,就不会诧异于意识在人死后可以脱离大脑独立发挥作用。遗憾的是,虽然这几个领域的研究已提供了很多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但它们就像历史上布鲁诺的日心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最初所遭受的待遇那样,被保守的主流科学界所敌视。不过Tucker也乐观地表示,量子力学已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证明意识的世界有其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独特规则,同时脑科学的发展也开始能鉴别出记忆的真假,这些都有望在未来给由意识所主导的转世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认识和接纳。
Tucker也审视了一些反面观点:比如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意识存在、人口增长排除了转世存在的可能性,认为这些观点在逻辑上都无法成立,并且这些反对观点也无法给出忽视转世证据存在的合理解释,因此也就没有理由停止对转世的研究,而是如文章开头的卡尔·萨根所说的那样,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领域。
转世案例的一般特征
Tucker分析统计了知觉研究部历年搜集的总共2500个案例,提取了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特征。
- 孩子开始进行前世描述的平均年龄是35个月(2-3岁)
- 孩子停止进行前世描述的年龄中位数是72个月(6岁),他们这时不仅仅停止描述,在被问到前世问题时也拒绝回应。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个体差异,有些人成年之后仍然具有前世记忆,这就如同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具有清晰的幼年记忆一样。已完结的案例的前世记忆比未完结的案例存在的时间更长久,这可能是双方家庭见面强化了记忆的缘故。
- 回忆的内容:对大多数人而言,描述都限于前世生命晚期时经历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能回忆起从前世(乃至前几世)到死后世界再到入胎出生的完整经历(这点与《坪阳再生人》里的统计相似)。在1100多个案例中,69个案例报告了前世的葬礼或者遗体的处理过程;91个案例报告了死亡之后世间发生的一些事情;112个案例报告说曾经在另外的世界出现,45个案例报告了入胎或再出生的过程。
- 死亡方式:在前世死亡方式明确的案例中,70%属于非正常方式死亡,包括他杀、自杀、意外。
- 讲述前世的方式:一些孩子以一种抽离的第三方姿态来进行讲述,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在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见过的人时会表现出极大的情绪卷入,如激动、恐惧、欢喜、愤怒等。一些孩子甚至会天天哭喊着要回到前世的家庭,甚至有的不承认今生父母。孩子往往以一种逝者的角度来回忆生活中的细节。描述时,有些孩子会使用过去时,其他人则会使用进行时。
- 前世与今生的家庭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当中的971个案例中,195个案例发生在同一家族,60个案例发生在紧密联系的家庭当中,115个案例中双方家庭有点联系,93个案例中今生家庭对于前世家庭仅认识但是没有什么交往。在971个案例当中,508个属于陌生人案例。在这508个案例当中,239个案例已“完结”,232个案例属于“未完结”,其他的案例只是进行试探性的联系。(注:按照这个比例来说,有希望进行可控测验的“未完结”案例只占三成左右)
- 前世行为和性格特征与前世回忆的关系:不管前世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影响孩子进行前世回忆,但有一项行为特征会让孩子描述前世死后经历的概率更高,细节也更丰富,那就是打坐冥想。这项特征仅仅是依赖数据库的少部分案例总结而来,只是一项很初步的推测,另外,可能也有其他影响因子混杂于打坐冥想之中,导致打坐冥想与冥界回忆之间仅是一种伪因果关系。
- 业报真实不虚:统计发现,能够影响来世所生家庭好坏的前世特征只有一个,那就是前世是否是至善之人,这与今生的经济地位有很强相关,与社会地位有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前世所做的善行越多,转世后的孩子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越高。
Tucker强调,他并不主张通过催眠等时髦方式进行前世回溯,他做转世研究也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去纠结自己的前世,而是希望大家在看透轮回与无常之后,放下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过一种重视灵性成长的生活,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去领悟智慧与爱——
转世存在对很多人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也意味着个体可以在多生中积累智慧,变得更有爱心和平和。虽然我们无法预计多生之后问题就烟消云散,完美的人性就此诞生,但是可以确认的是,经过多生累世,我们终究可以离完美更近一些。
为Ian Stevenson的毕生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后,Tucker在他的第二本书《驚人的孩童前世記憶:我還記得「那個我」?精神醫學家見證生死轉換的超真實兒童檔案》(Return to Life:Extraordinary Cases of Children Who Remember Past Lives)中,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从量子力学的奥妙世界中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了解转世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何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