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吕厚量:《汤因比传》译后记
自2007年底与同门师友共同参与《历史研究》的索默维尔节编本重译工作以来,汤因比的著作始终在我在近12年的求知生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研究》的宏大视野为我了解西方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史研究方法的前世今生打开了一扇窗口;《变革与习俗》中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经常促使我掩卷遐思窗外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与成败得失;现当代文化接受史中汤因比著作无所不在的影响同样让我时刻感受到这位思想巨擘在当今文化界的强大统治力。然而,每当同事或朋友邀请我发表关于汤因比学术与思想成就的见解时,我总会在一种莫名而来的压力下慌忙摇头谢绝。事过之后,我自己也无法想通自己这种并非故作谦逊的推辞究竟出于何种动机,直到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肖峰老师的推荐下读到了这部为自己解答了不少心头疑惑的《汤因比传》。
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之前潜意识中不敢妄谈汤因比的真正原因——那是萦绕在我心头、无法从汤因比留下的文本中找到明确答案的一连串疑问:如果说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得之于斯宾格勒等德国思想家抽象观念的启示的话,这套研究方法为何会在这位英国史学家手中变得如此具体可感和虎虎有生气?他的相当丰富深刻、独树一帜的宗教观究竟是如何在人生阅历中一步步树立起来的?他对德国、美国、日本、犹太教、佛教、神道教、阴阳观、工业化、核威慑、环保主义等一系列历史元素极具个性的看法又从何而来?在读毕并译完《汤因比传》的最后一句话后,我虽不敢说已找到上述所有问题的明确答案,但却欣喜地意识到,自己已对汤因比的学术思想有了较之前深刻、全面得多的认识与把握。
这是因为汤因比的思想并不仅仅是象牙塔中苦思冥想的产物,而是融合了汤因比人生历程中的无数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而汤因比的一生虽然算不得轰轰烈烈,却承载着那个战火与进步、仇恨与希冀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时代里的种种矛盾。正如《汤因比传》的作者、美国全球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威廉·麦克尼尔所言,汤因比的一生便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全球史。只有理解了汤因比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与大喜大悲,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他在曾经沧海后用优雅、流畅的文笔心平气和地提炼出来的字字珠玑。也正是由于承载着对人性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汤因比卷帙浩繁的《历史研究》才得以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与批评后,仍有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尽管书中的不少具体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淘汰。
威廉·麦克尼尔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而又不失诙谐幽默的文字风格使得翻译本书成为笔者的一段愉快学术经历。尽管如此,由于汤因比丰富多彩的一生涉及到20世纪英国、日本等国教育与文化史上的不少生僻细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曾多次向国内英国、日本近现代史领域的同事们和英国友人请教。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同事、专攻英国近代早期史的张炜副研究员为我解释了英国公学学制的来龙去脉与相关术语汉译习惯等问题;在另外两位同事张艳茹副研究员和李文明的耐心指导下,不懂日语的我尽可能妥善地解决了译稿中英文转写日文姓名的汉化难题。我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期间的房东斯图尔特(John Stewart Houston)帮助解答了汤因比学生时代的俚语绰号“胖子(Tubbs)”的来历。译者的硕士阶段导师郭小凌先生曾在12年前将稚气未脱的我引上了译介汤因比著作的门径,他通读了全书译稿并代为作序;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肖峰老师与范晶老师则在本翻译项目的策划、立项、合同签订与清样审校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译者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吕厚量 2019年10月14日于京北牡丹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