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白一点,比白雪还白!”

当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很难会想到在美国民族大熔炉这样的国家生活,人的一生究竟会遇到哪些难以忍受的生活境况……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本书中,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黑人知识分子在由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族群绝对主义的话语所引导的政治关系之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自我精神负担。

在以黑色和白色为核心的二元动态和以肤色的象征主义为特征的对立关系中,鲍德温在黑人现代性话语的失落边缘与动态变化的处境中,寻找民族、国家归属感以及黑人族群身份的话语权。
“美国黑人问题的根源是:美国白人想要保持人的尊严,必须找到与黑人共处的生活方式。”
比如,19世纪末发源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的黑人爵士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黑人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改良了人们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当黑人的生活总是如此恶劣和窒息时,无论是出场还是不出声,怎么会不唱蓝调音乐呢。”
鲍德温认为19世纪美国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是一部烂小说;黑人媒体为在白人的世界获得承认和立足,始终竭力地讨好和模仿白人媒体,令人倍感不适——
“局面丝毫没有改善,因为白人的世界,无论是知识、道德还是精神,回荡着毫无意义的空洞鼓声,散发出日益衰亡的臭味。”
人们曾经误以为身患白癜风的迈克尔·杰克逊是因为不想当黑人想做白人,所以才不间断地漂白肤色,以致不少黑人竞相仿效……

“黑人的命运如同卡夫卡笔下的城堡一样云遮雾罩……如果我们不能使黑人的脸变成白色,那么也可使之变成空白。”
作者在本书中,也为我们揭示了美国少数族裔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互相为敌的尴尬现实局面,令人倍感唏嘘!
美国复杂的社会境况与民族成份,导致它无法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像林达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中所写的:“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卧听南窗雨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