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原来是心理防御在作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狐狸路过果园,看到熟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它馋坏了。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发现,以自己的个头儿,根本不可能吃着葡萄。狐狸心想:这葡萄肯定特别酸,吃了肯定不舒服,还好我够不着。于是,狐狸开开心心地离开了。
《伊索寓言》中这则小故事,讲的正是我们熟悉的酸葡萄效应。在《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防御》这本书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常见现象,被用来解释一种叫“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名词,它其实是与每个人如影随形的。只不过,与心理防御相关的书大多因太专业而比较烧脑,所以非专业人士想搞明白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容易。
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防御》这本书是个例外。因为书的作者约瑟夫· 布尔戈,不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有着3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作家,他非常擅长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
于是,通过《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防御》这本书,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揭开心理防御机制的神秘面纱。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呢?作者用很通俗的话做了解释: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因为,当面对一种想法或感受时,如果发现它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我们往往会自动选择避开,而最彻底的回避方式就是把它阻挡到潜意识之中。人类无法感知自己的潜意识,但大部分行动却被潜意识所支配,于是我们在潜意识中对自己说的谎,慢慢就变成了无意识的思维习惯。
就像最常走的路上往往会留下车辙一样,思维习惯也会改变大脑的神经连接和思维路径。当行走在崎岖复杂的地形上,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沿着旧车辙走;当遇到潜意识记录的痛苦情境时,我们也会无意识地选择欺骗自己,让自己免于痛苦。

当然,心理防御并不都是不好的,在面对困难时,它会保护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当它变得僵化或根深蒂固时,就会让我们看不清楚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于是我们陷入难以停止的内耗中,人际关系受损、情感被限制或扭曲、自尊被伤害。
在书中,作者用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方法,以自我探索式的指导练习,带我们深入探究自己的潜意识,在案例和故事中认识10种主要的防御机制,在提问与练习中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从而画出自己的心灵地图。

有了这张心灵地图,我们会知道自己在痛苦情绪面前会不自觉地采用哪种应对方式,这就好比我们在行走时清晰地看见了路上的车辙印。而一旦我们意识到心理防御的存在,它就失去了对我们的强大控制力。
所以说,虽然我们无法也无需完全消除心理防御,但却可以与它同在并不被其主宰。这样我们就有机会避开它的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形成新的反应路径,从而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痛苦情绪。
书中详细解读了压抑、否认、反向形成、分裂、投射等10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并引导我们通过保持警觉、定位感受、质疑情绪、正念练习等方法,勇于接纳自己,打破固有习惯,努力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这样一本书,其实是适合所有对心理防御不太了解的人去读的。正如樊登介绍这本书时所说:“不懂得自我保护是不行的,发展成过度防御也不行。只有知道自己在防御才能够减少防御,希望这本书能让你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