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小说时,我在想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时候,读鲁迅的小说,觉得很有趣。可是老师说读《少年闰土》不能只写瓜田月下项圈捉猹,你得写阶级的不同导致童伴渐行渐远的悲哀;读《孔乙己》不能只写“茴”字的七种写法,你得写代表着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长衫对孔乙己思想的禁锢;哪怕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要写出书屋的陈腐再写少年的顽皮。那时只觉得老师不愧是老师,文学也着实深奥!鲁迅的小说虽好看,可是考试得分太难!

再大些,看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外国名著等,看小说只看情节,是娱乐也是放松,根本不用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历史局限性有哪些。只不过觉得所谓文学大家,他写的小说时间跨度更长、涵盖背景更广、人物关系更错综复杂;所谓名著,自然是情节精彩、内容生动、外加震撼人心!

最初拿到《小说鉴赏》这本书时不以为意,无非又是些故作高深的学者,于文章中摘抄些好词好句,从内容中提炼些社会深意罢了。冲着这本大部头汇集了如马克·吐温、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众多名家的短篇小说,权当来个杂家荟萃了。

翻看序言时我整个惊呆了!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小说不是无需评论,而是不用非把它放到社会学范畴中来加以分析。“小说是一种艺术品,不是社会学的一份材料。读小说要着重品味其中的人物、叙述、结构、场景、情节和细节。”说这段话的人是曹文轩,原谅我之前一直把他当做儿童故事作家而低估了。
虽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趣味各不相同,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光是看其思想上的高度,还要看其形式上的技巧以及审美和情感纬度的高低。如此看来,那些经典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当归功于大师们把各个纬度均衡地结合在一起。

《小说鉴赏》作为一本文学教科书收入了51篇小说,从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读和讨论,并在文末提出问题帮助读者思考。成功的小说需要深入生活,升华人生经验。
★小说源于事实又脱离事实
当夜色笼罩着外边的世界,穴居人空闲下来,围火坐定时,小说便诞生了。
作者用穴居人在给他的同伴们讲述狩猎的过程中运用了幻想和夸大的手法为例,告诉读者小说取材于事实,但并不一定完全忠于事实,它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兼顾人物、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平衡,让读者从阅读中获得趣味。

帕克曼的<进攻的堡垒>里关于黑脚人与克罗人之间一场战斗的情节描写;马克·吐温的<艾赛亚船长>里关于船长的人物描写;维尔加<格拉米格纳的情人>里关于爱情与舒适和冒险之间的关系的主题描写,在相对应的方面是成功的,但就小说的整体性来说不够完整。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独到的目的:<堡垒>是为了教导读者;<船长>是为了嘲讽时代遗留的产物;<情人>则是引导我们去思索何为爱情。

★讲述顺序不代表发生顺序
同样的一个事实,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有的人讲得枯燥无味。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是小说的一大要旨。作者既无法同时描述同一时间的两个不同场景,也没必要单一的全从“我”的视角出发看问题。叙述上可以顺序、倒叙、插叙;情节上可以陈述、转述、论述;人物可以正面、侧面、反面描写。

欧·亨利的<带着家具出租的房间>里到底是否有木樨香味儿?契科夫的<万卡>乡下的祖父会不会收到孙子的信?莫泊桑的<项链>里如果罗瓦赛尔太太早点儿跟她的朋友承认弄丢了项链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被突然出现的转折引起了强烈的怜悯,从而将小说推向了高潮。


《小说鉴赏》一书的编著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都曾任教于耶鲁大学,他们作为形式主义批评家整理编著了《诗歌鉴赏》和《小说鉴赏》,将新批评理论推向了高峰,确立了新批评派在美国文学讲坛中的地位。
阅读不等于思考,正如跑步不等于肌肉形成。思考是痛苦的,但是思考后的喜悦是快乐的。从今后,我看小说时不光要看情节,还要看作者的构思,思考此处为何留下悬念,某个人物为何诉诸他人之口。点评一本书写得好坏时也试着引用其中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努力做到评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