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云南腾冲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来自人口地理分界线的西南端”。李正新从小生活在云南的坝子里,目之所及是延绵的群山和纵横的峡谷。2012年,李正新来到北京上大学,专业是社会学。进入大学后,李正新上的第一门课就是《社会学概论》。这门课让他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同时也使他看到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大一下学期,偶然看到的一张征兵海报吸引住了李正新的目光。怀着“换个环境历练”的想法,李正新顺利通过选拔成为了驻扎在朱日和基地的一名新兵。
内蒙古高原的环境条件和李正新熟悉的四季如春的南国景色迥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伴随着一年八个月飘雪的天气,给还带着学生气的李正新不小的冲击。但李正新始终不忘自己入伍的初心,体能有差距,就每天早起一小时、加练一公里、多流一些汗。作息和纪律上也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两年的军旅生活很快结束,李正新渐渐意识到应该把个人融入历史的发展,这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因此退伍后,李正新回到学校继续从事了五年的征兵工作,同时也进行征兵宣传相关的研究,帮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实现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理想。李正新始终深深挂念着他生长的乡村。通过个人成长体验和社会学的学习思考,他始终认为中国乡村是一片极富生命力的热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通过在乡村的调研,李正新越发感觉到一个中国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入户家访时,他曾遇到一对夫妇,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干活,晚上八九点才睡觉,谈起自己的目标全是为了小孩上一个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李正新选择把乡村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把乡村图书馆作为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窗口。2019年开始,李正新和朋友一起,亲自招募建筑设计师、志愿者,募集图书和资金,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二个乡村图书馆。然而渐渐地他发现,图书馆的建立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因为,送去书并不等于送去了阅读。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家长和小朋友愿意去借书。站在老人的角度,比起借书,老人更担心小孩把书损坏。而农村的孩子不愿借书,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学习”等于完成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到乡村图书馆看书在他们的世界里,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双减政策”下,孩子们一般四点半早早放学,但他们并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拥有丰富的课外资源。通常农村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是捧着手机刷抖音、玩游戏。因此为了推动乡村图书馆的使用,李正新既要动员老人,又要动员孩子,还得苦心孤诣地和“成百上千个工程师精心编写的推荐算法”抢夺孩子们的注意力。李正新决定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吸引他们的注意。李正新带着孩子们做咖啡、看电影、打篮球。李正新还借助网络视频,邀请不同领域和专业的朋友和孩子们分享知识,带领孩子们通过在线视频领略故宫美景。这被他在书里称为“一块屏幕的故事”。家长们也被李正新动员起来作志愿者,协助维护乡村图书馆的日常运转。2022年夏天,乡村图书馆的家长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图书馆志愿者的管理。李正新与家长们一同制定了图书馆守则,包括不能带手机进入图书馆、不能乱扔垃圾、不能打闹等。这样,在李正新走后,家长委员会也能继续发挥作用,让家长和孩子都从乡村图书馆中获益。在长时间的乡村实践中,李正新一直保持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基本功——记录田野笔记的习惯,把每一天的见闻和思考诚实地记录下来。起初李正新并没有产生写书的念头,只想着或许写几篇公众号文章宣传乡村图书馆。但随着田野笔记的积累,他发现许多细节和故事不是一千五百字的微信文章所能涵盖的。于是《乡村的惆怅——乡建实录与人文省思》这本书就真实地从李正新的乡村建设经历中生长出来。对于李正新来说,他想要通过写这本书创造一个世界,这是他在乡村看到的世界。就像乡村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阅读、学习、用心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来到乡村图书馆,会自觉地放下手机,读书、练字、画画、背古诗。李正新希望每当读者翻阅《乡村的惆怅——乡建实录与人文省思》,也能随他一起走进中国的乡村。天空下着小雪,李正新就坐在他最熟悉的农村的柴火垛旁边,暖融融的火光映在他脸上,他把自己在乡村的所见所闻,一字一句讲给读者听。这样一来,读者能够真实地了解到乡村建设中发生的故事、遇到的困难,能够更深刻地引起读者对乡村建设的重视。在《乡村的惆怅——乡建实录与人文省思》中,李正新把自己作为一粒“种子”种进乡村,在与村民和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以亲历者的身份把自身经历过的乡村建设和理论思考相结合,从乡村教育、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和文化振兴等多个角度,以一种贴近实践的叙述,让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走进大众的视野,力图分析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求改变乡村教育、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在未来,李正新希望能够持续发力,改变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认知。就像城市里的孩子会弹钢琴,农村的孩子会下河抓鱼、割麦子。李正新认为这两者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更多反映乡村、适应乡村需求的作品出现,真正地重建乡村的自信。此外,李正新还希望能够找到好的管道连通城乡,不仅仅需要把城市的知识和文化展示给乡村的人们,提升他们的眼界,使他们能在未来更加从容地面对未知的事物和时代的挑战,更希望找准乡村的需要,结合乡村实际生产包括养老、健康、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本土化、语境化,切实地服务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