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御到理解和包容
随着多极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有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的人逐渐增加。2019年的国家卫健委数据表明,抑郁症患病率超过了2.1%,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则接近5%。
为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性问题的主流?这是因为个体越来越多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过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所致。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为读者奉献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帮助了解和应对过度的心理防御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首先说明什么是心理防御。从出生起,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很多个体不仅需要应对整体社会出现的敌意,还要时时刻刻处处面对与其他个体之间可能的冲突。这些整体或者局部的环境因素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也促使形成了具有个体特色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适应或者生存,个体自然地学会了捍卫自己精神领地的能力,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指出,在遇到某种似曾相识的问题或者冲突时,心理防御机制会自然而然地启动,保护个体远离痛苦,以便过上自己认为的“好的”生活。然而,这个“适应”并非都是积极的,更多的时候很可能是消极或者低级地应对。某些个体由于成长道路坎坷,没有好的环境或者保护人能够让他们学会先进、理智的心理防御的手段。他们很可能终身或持续地使用从小建立的低级、落后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低级的、有问题的心理防御使得个体逐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最终形成心理疾病。
为了更好的生活,个体总是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和观念进行简单的归类。然而,个体的归类方式受制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方式和程度,这也进一步导致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方式也直接地、简单地延续了这种分类。当不能全面的、综合性的分类时,这种惯性的照搬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影响。因此,《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对个体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全面综合性的分类和总结,帮助读者科学的认识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出现自己身上时,并进而采取理性的应对。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指出要注重实际,正视现实,接纳挫折,积极应对,采取积极的、不过度的心理防御,理解包容他人,理性解决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够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提升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