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哲学
本书的作者叔本华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完成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1850年,叔本华写下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即《附录与补遗》,瞬间成名,但他仍然过着孤独的生活。1860年,他因肺炎去世,陪伴他的是一条名为“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本书是《附录与补遗》的部分,它以箴言的形式解答了人生的困惑,被认为是“通往幸福的哲学”。
叔本华将人的本质区别归结为三个范畴:此人为何、此人有何、此人在在他人评价中如何。一个人幸福的首要因素、存在于世的要旨,就是他本身为何,即他的内在。因为这才是内心满足感的直接来源,它们是感知、渴望和思考综合产生的结果;而外界不过是扮演了媒介角色或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一个人最好的发展或成就都要从自身寻找。人越是能够从自身寻找快乐,就越是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就是自给自足。”
如果某个人拥有独立的财富,就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抵御邪恶和不幸的堡垒;而不是用它来享受尘世的快乐,或是觉得自己必须将它挥霍一空。
过分看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个随处可见的谬误,它可能根植于人性,也可能是整体文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结果。但不论来源为何,这对我们的行为都造成了过度的影响,对我们获取人生幸福不利。
我们不应总是盘算着计划,焦虑地看向未来,或者因为后悔过去而自我放弃,我们不该忘记,当下才是唯一的现实,是唯一确定的。未来几乎总是与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而过去也总是与我们所设想的大不相同。
生命就像一段旅程,随着我们前行,沿途的景观也变得与最初不同,当我们走近时,又再次发生变化。这就是现实,我们的追求尤其如此。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别的东西吸引,或者发现还有比正在寻求的事物更好的东西;我们追求的东西其实在另一条路上,自己只是踏上了一条徒然之路。我们没有找到期望的快乐、幸福、欢愉,而是获得了经验、眼界和知识,但这些才是真实而永久的福祉,不是短暂而虚幻的。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能否让我们找到幸福?让我们从看清这个世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