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10倍速的转折点
近年来自己的管理工作爆发式增多,于是又翻起了一些老书,比如这本书名上让我误解过好长时间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你要问我是不是温故而知新?不,我觉得我以前好像从来没读懂过。
Paranoid直译为“偏执狂”好像问题不大,但偏执的字面意思是妄想、固执己见,常有被害心理。这个字义我的理解上可能会略有偏差,但表述的方向是指向主观上人的性格,这是确定性的。而书中主体聊的却是企业的“战略转折点”这个客观场景,以及围绕这个客观场景的一系列感受和经验反思。这两者就很难关联到一起去了。勉强去连接的话,那就是心存危机感的人更容易在战略转折点穿越死亡之谷吧。或者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迪在书中的第一个案例——奔腾浮点数的错误,就把全书的核心思想都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英特尔公司在处理自身一个错误时,依赖着以往成功的经验来做出判断,并加以处理。然而,这次却引发了巨大的危机,这说明,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管理和人才能力构成,都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就这个案例来说,是因为英特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从一个纯toB的公司,演变为具有toC形象的公司。过往使英特尔成功的搞定合作企业的方法和管理人员,在面对普罗大众的时候,突然不work了。这个现象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有很完整的表述,使一个企业成功的人才结构和价值网络,会妨碍你在一个新的领域取得成功。而一旦这个新的领域代表了一个10倍速的机会,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过去几年我一个类似的经历就是:能做好KA的业务团队做不好SMB业务,反过来亦然。KA业务更toB,需要面对面深度服务好一个个的个体,围绕个体做生意;SMB业务更toC,规模化的客户群体决定了团队需要发展的是规模化服务的能力,围绕生态做生意,需要抽象而不是具象。
经历战略转折点这个事情,在古代中国来说,更多发生在政治和军事上,商业上往往是几百年如一日地循环没什么本质变化,真要转折可能就是皇帝又要变法搞国进民退,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但与世界接轨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老百姓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给自身带来的好处。而这些变化的后面都是一茬又一茬的公司,要么成为弄潮儿,要么倒在沙滩上。正因为现在转折点出现得是那么频繁,跟普罗大众的生活又变得那么密切,我们才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日常的重要事物好好研究,并好好相处。否则,大家都挺忙的,低频、非相关的事物,能不管则不管吧。
比如,我们这代人,过去十年,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衰而成长的,当年时代开端的时候,我想做一个产品,有人问我:打算先做PC端还是先做移动端。我很纳闷为什么要先做移动端,这就是我对时代转折点意识的薄弱。移动互联网也有阶段性,它的最高峰,是短视频形态。六年前,我在一家创业公司任职,当时面临的剧变是,互联网的流量正在往短视频平台聚拢,或者说,被抖快那样的平台像黑洞一样吸走。作为一个内容+广告平台,当时我给CEO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发展一种提供给客户快捷高效制作和投放视频广告的服务。几年后再看这是个合理的判断,视频广告迅猛发展,已经与图文广告分庭抗礼,这里面创造了大量的行业空间。然而,当时整个公司对于这个转折点的理解偏弱,故而不足够偏执,导致没有就此转型拥抱住这个潜力巨大的方向。
理解和应对战略转折点这个事情,不仅事关企业高管,更关系到每个打工人。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如何选择一个增长的行业,一个上升的企业,一个真正能应对战略转折点的老板,会让你工作舒心很多,吐槽少很多,家庭幸福很多。工作多年来,我见过很多聪明和勤奋的人,也见过很多被幸运女神砸中的人,遗憾的是这两者经常不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自身的聪明和勤奋,多一点用在判断和选择上,而不仅仅是之后的工作上,会让“努力就会有回报”这话惠及更多的人。
比如,上个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但无法阻止互联网成为世纪初十年的增长红利,当时投身互联网行业的人,其见识和财富也随之增长。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你所在的行业不增长,为什么你能指望你的工资能增长?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身处信息焦点的人应该都能感知到,已经到了一个时代的尾声。那么下个时代是什么,是否会到来,是人们近几年都在苦苦追寻的。前几年每年都有新的风口被鼓吹着,但大都是讲故事的性质。而今年,可能真正的时代转折点就要来了,无论企业还是打工人,都应该慎重选择好自己在其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