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听叔本华阐述人性与处世经验
“普通人将自己的人生幸福寄托于外物,比如财富、地位、妻儿、朋友,所以当他失去这些,或者这些东西不能尽如其意时,幸福的根基就倒塌了。换句话说,他的生活重心并不是自己,总是随着时移世易而变化。”
磨铁图书又出了一本我一直很想看的书——亚瑟·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好像已经被翻译很多次了,但是既然现在有最新版本,那我当然是选择看最新的这本,于是就把这本书带回了家。
最初听到叔本华的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中国人,因为“本华”听起来像是中国人起的名字。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一位德国人,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如果你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有点过于鸡汤,那你一定没有读过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很多人称呼叔本华为通俗的哲学家,的确,相比于尼采、黑格尔、康德,他的著作无疑是最容易读的,比如在这本书中他没有探讨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而是阐述了普罗大众都曾思考过的问题:人的划分、人所拥有的财富、他人的评价与地位。
这本书全篇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我们该如何幸福的过好这一生?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算是幸福,因此作者首先讨论的要点在于幸福的规则。他提出:“快乐只是对痛苦的否定,而痛苦才是人生中掌握主动的因素。”
这句话与如今很多媒体所宣传的“追求幸福”背道而驰,细思之下却觉得很有道理。我们总是被那些无法达到或者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所困扰,即使身边存在满意的小事,也是感知不到的。而那些能够体会生活中小美好的人,他们的当下一定没有大的挫折与困难。更有甚者,若是被病痛所困扰,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无法“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人作为群居动物,很难不和周围的人发生接触,叔本华也用两个章节讨论了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当你为自己的生活而苦恼的时候,不妨拿出来读一读,或许其中的某一句话就能够让你豁然开朗。
书名:人生的智慧 作者:亚瑟·叔本华 类型:畅销·哲学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