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极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保存在非常干燥环境中的种子,可以存活超过1000年;内华达的一株狐尾松活到4900年被伐到了;俄勒冈蜜环菌从柏拉图生活的公元4世纪开始生长到了现在;此时东海冲绳海槽挖出的海绵高寿1.8万年。
这些动植物跨越了千万年,是生命不过百岁的普通人如我,几乎无法思想的时间尺度,但也有许多我们可见可观察的相对短暂的时间尺度。
养花种菜以后也在搞堆肥制作酵素,园艺劳作同时也在默默观察记录时间:水果酵素从制作到可用差不多要三个月;40度高温下EM菌大口吃着红糖同时腐化厨余,厨余垃圾经过两到四周的时间就能变成肥沃的堆肥营养土;播种后的两三周各色种子破土而出,一个月左右就能长成大苗,温度适宜还会开起漂亮的小花;多年生小菊花期过后剪枝分苗过些天又是枝叶丰盛花苞满头。兴致冲冲做着园艺搞着各色实验,也对动植物微生物相关的科普更感兴趣了。
这本《生命的时间轴》是被封面吸引来的,看着副标题“从一微秒到十亿年的生命奇迹”,就会想起园子里的花花草草酵素堆肥。
这本书写的很生动,但我读的特别慢,看着看着就想起园艺中观察到的片断,每次都神游很久。
书里说到,北美有种生命周期是质数年份13年和17年的蝉,出现时铺天盖地,质数年份的繁衍完美的避开了各色捕食者,有限数量的捕食者吃不了这么多。而突然间的食物充裕带给捕食者增多的后代,又悲催的死在下一轮根本没蝉可吃的年份。这种讨巧演化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爆发,捕食者根本不足以影响它们的肆虐,不禁毛骨悚然,看似随机的虫害竟有如此缜密的演化记忆。
作者也说只要生长环境保持稳定,植物寿命就可能不受内外因素限制,狐尾松会不断的释出种子,蜜环菌也在不断扩繁,实际观察下来确实如此,去年秋天种下的薄荷常青藤,都已经爆涨分盆好多次,现在仍然是一枝又一枝的新芽紧紧挤着花盆,夏天前又要再分了。
而菌菇的菌盖每秒释放3万个孢子(也就是真菌的种子),就想着可持续采蘑菇,想要更多就敲敲伞盖助播一把,就差找到满是蘑菇圈的地方了~
作者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他认为如果我们关注基因的连续性而不是生物体的生存,就自然的实现了永生。因为现代科学对最长寿的动植物真菌感兴趣的核心原因,是想从中找到长寿的秘诀,而按着这个观点,从基因连续性出发,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从智人到现在,也已跨越了万年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