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补完计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有趣的一本小书,作者试图将维氏其人生平、观点连贯性(不仅仅是转向)浓缩在这本小书当中。不幸的是,维特根斯坦本人往往在其神秘氛围而被误解和扭曲,而这种误解和扭曲也往往会反过来加重维氏身上的幻觉。 背景,交流讨论,动机与思想家个人的其他信息往往是理解其人想法的有力钥匙。作者是知名传记《天才之为责任》的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能够凭借对维特根斯坦材料的掌握与深入理解如愿提供一条看起来可行的维特根斯坦的诠释路径与理解方法。
维特根斯坦本人在试图表达不可言说之物,以另一种“道”(作为进路与语言叙述方式)消解了传统哲学的工作方法与问题领域,从逻辑的哲学“回退”到前形式逻辑的、感受的、诗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偏灵知主义的哲学。也正如同在《分道而行》中所表现的,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如同大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站在卡尔纳普一侧,反而肯定了海德格尔在“表现不可澄清地言说不可言说之物方面的有趣尝试”。这种方式或生活态度毫无疑问也会让诸多哲学家陷入抓狂的境地(比如罗素)。 本书在“澄清维特根斯坦思想观念以及动机”方面做出了优秀的尝试,“维特根斯坦忧心忡忡,他最关心的东西在他的哲学著作里找不到直接的表达,因而使人对他产生了根本的误解。……有一次他告诉德鲁里,‘那么我怎么可能期望得到理解呢?’”。但与此同时,作者也表现出了维特根斯坦对这种悖论的清楚认识,“对一个人说他不理解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有一间屋子,又不想某些人进来,那就给它装一把他们没有钥匙的锁。但跟他们谈论这间屋子是没有意义的,当然,除非你想他们只是从外面赞美这间屋子!体面的做法是,给门装一把只有那些可以打开它的人才注意到的锁,而其他人注意不到。”
故而,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将维特根斯坦回归到我们所熟悉的某个哲学传统当中,他超脱于时间性的哲学史之外。或许我们只能够以文学的形式剖析其内心独白,聆听和感受其隐秘深邃的思想,我们往往先是感受到维特根斯坦试图通过话语所显现的对象,然后才能够欣赏维特根斯坦对这一问题的语言表述。
我们不得不承认,维特根斯坦是那种“只能与少数人心有灵犀的人”。很幸运,本书为那些有钥匙的人指明了锁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