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者为什么天天嘴上却在宣扬女性主义?
太久没看到这么干货的心理学书籍了。
这本书的主题是:告诉读者人在抵御痛苦时产生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过度的心理防御会伤害我们,影响我们的爱情、工作、友情等等,以及教我们如何放下过度的心理防御,拥抱幸福人生。
我这人平时很少看心理类图书,今天晚饭后随便翻翻没想到一晚上读完了。厚度非常适中,书中也没有冗长的废话,结构特别的清晰。
全书一共三大块:
√第一部分:解释何为心理防御机制。如何识别适度和多度的心理防御。
√第二部分:(全书重点)详细剖析介绍10种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与否认、置换与反向、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羞耻防御。
√第三部分:教会读者如何接触无用过度的心理防御
比如我比较有感触的:
“置换”——“别拿我撒气!”这句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话,就是心理防御机制里置换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踢猫理论”,跟老公吵架后的老师体罚学生、融资失败的老板刁难员工,半夜起床喂奶睡眠不足的老婆埋怨呼呼大睡的老公,“因为强烈的情绪会伤害婴儿,置换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妻子把愤怒的矛头转移到老公身上”这种都是心理防御置换的过程。
“控制”——身边是否遇到拖延症患者?实际是一种控制欲。答应收拾房间,但最后“忘了”,拖延的背后有着相同的动力模式,就是希望自己拖得足够久,别人会替TA做这件事。透过表面上的无助,你会发现这些人怀有胁迫、控制的隐匿幻想。”
一些发誓永远不结婚的独身主义者,可能内心深处害怕失去自己对情感的控制权。而特别“黏人”的人,实际内心往往讨厌别人黏自己,把自己伪装成“婴儿般无助”通过隐匿的操纵来掌控TA人,就好像别人是TA的木偶一样。
“分裂”——是否跟看待事情非黑即白两个极端的人争论过事情,那过程相当痛苦,这种将复杂事物简单化,世界只有好坏、对错、美丑,没有折中和灰色地带,“你不站在TA的一边,你就是TA敌人的帮凶”,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分裂”型心理防御机制表现。这种人对他人的感知起伏极大,别人在TA嘴里的评价“可能一夜之间就会从神坛跌进垃吸堆”。
同样,最近各种爆料出来的性侵案例,也让人奇怪,为什么反而是那些天天嘴上念叨保护女性,女性主义的人,干出性侵女性的事?书中的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反向。也许可以解释这种心理。
如果来访者的问题主要在于抑郁,就尤其可能存在反向形成与置换结合的情况。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抑郁,但有一种严重的糠郁是由深层的无意识愤怒引起的,这种侵犯性的感受对抑郁者来说,既是可怕的,也是不可接受的。例如有一个热衷于去教堂的人,他努力效仿基督的慈爱,但同时终生都在与“向内的愤怒”所致的抑郁做斗争。因为这样的人无法面对自己的侵犯性,所以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反向形成一“好人”的身份认同。他们避免了对愤怒与增恨的觉知,但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引自 第5章 置换与反向形成067
简单理解,就是一些平时口头天天女性主义,却干着性侵女性或成为性侵者帮凶的人,可能都出于这种过度扭曲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天天喊着某些口号的人,实际是一种心理“反向”的表现,他们的内心深处实际在跟口头上的表达正好相反,备受煎熬,喊口号也是为了缓解心理的难受所以天天喊。严重了就抑郁症。喊口号实际是他们一种给自己心理纾解减压的手段,有点类似于“做贼心虚,贼喊捉贼”,“放屁的人先闻见臭味”的道理。
所以要谨防那些天天喊某些口号的人,他们大概率内心就是与他们口号相反的人!
在读这本书之前,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周围人的很多情绪反应,我无法给出心理学上的解释,出现矛盾往往会归结于对方“不懂事”“性格不好”这样笼统的印象。但这本书中解释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对号入座,让我看清楚身边的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