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67本,书架
#阅读打卡#《书架》莉迪亚·派恩 计划阅读150min ,实际阅读61min,完成率100%
摘录:
P2古罗马诗人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MarcuTullius Cicero)对待书籍的态度甚为严肃。在他看来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意义的物品。曾有一句疑似假托于他的名言“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感悟:
这是读库出版的一本小书,8万字的篇幅制作成文库本大小,拿在手中刚刚好,很舒服。最有意思的是,我似乎是在读库直播间还是APP视频里种草的这本书,然后想买一本,发现官方没有卖的了。于是找了特别喜欢读库的朋友借来一本。谁知妻子在清理书籍的时候,发现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买过这本书。真的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本着书借了就要读的原则,我还是读的朋友那本,妻子读的家里这本,同一本书,又似乎不是同一本书。
莉迪亚·派恩介绍了一些关于“书架”的故事,阐述了关于“书架”概念、意义的类哲学探讨的观点。她追本溯源地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载体开始娓娓道来,又突然横跳到现在的电子书架,让人目不暇接。极古和极现代的阅读方式一对比,其实也可以看出阅读这件事在本质上是没有变过的,而书架在意义层面自然不会更迭,形式上也基本延续下来。即使是如今的电子书架,也是一样。
在阅读莉迪亚·派恩这本书之前,我倒是完全没有注意到电子书架这回事。如今总在讨论电子书和纸质书的问题,其实对于一个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来说,电子书的便利性是显而易见的:不用再背着厚厚的书本,不用担心弄脏、弄坏书籍,不用吸收地铁、咖啡厅里他人好奇的眼光,还能随时随地阅读,能轻松地划线作读书笔记······连梁文道都基本上读电子书了,更别谈我这种普通人,电子书已经占了80%以上的阅读比例。我的电子书架是怎样的呢?和家里的书架当然是有区别的。家里是妻子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的,莉迪亚·派恩也提到在美国等国家用的是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她说中国也是如此。我特意查了查资料,中国应该使用的是自己建立的一套图书分类法了,譬如A开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B是哲学和宗教等等,这个在国内的图书馆都可以看到。我的电子书架是按照自己想读的书籍顺序决定的,没有特别的去归类,只是包含了“在读”79本,“一级想读”495本,“二级想读”67本,“已读”300本,四个小专题,以及最初默认的书架597本,这是微信读书的。掌阅APP里大概也是几百本,没有分类,就是散装。当然还有存在硬盘里的几百个G的书,大多数是按照文体和内容、出版社等等杂乱地分类的。书架的分类本质上是图书管理的专业范畴了,国内外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专业。
莉迪亚·派恩很少在书中提到中国相关的事情,为数不多的介绍里,有一个居然是佛教的转轮藏:“公元六世纪,中国杰出的木匠傅翁发明了转轮藏(佛寺中一种可以旋转的佛经书架),为的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阅读佛教经典三藏经。据说傅翁认为,一个虔诚的人触碰装有三藏经的转轮藏,并让转轮藏转动一圈,他就能得到启示、教益与解悟,效果等同于阅读了全部经文。”然后我去搜索了一下这个转轮藏,目前在河北正定隆兴寺还有一个北宋时期建成的转轮藏,确实是巨大无比。然而这种阅读书籍的方式,不禁让人想起了“量子阅读”,是足够离谱的。
书中最深得我心的一句话是:“对所有心怀好意、为友人的进步着想的人来说,可供选择的既困难又冒风险,并且毫无回报的差事中,或许挑选书籍和推荐读物是最符合条件的”。是的,这不就是梁文道每次诚惶诚恐地解释自己无法推荐书籍的原因之一么?没有哪一本书是能适合任何人的,书和人都需要缘分。这本书里还写了著名的赫里福德大教堂锁链图书馆,的确是很让人大受震撼的。上个世纪初建立的纽约公立图书馆,藏书几百万册,书架几十公里长,也是让人咋舌的。此外莉迪亚·派恩的写作语言很精炼,内容有哲理性的思辨,也值得细细阅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