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日本珈琲
中文版书名《从咖啡到珈琲》,当时便好奇为什么用玉字旁的“珈琲”二字,却是翻完全书都没得到答案。原来原版书名是《Coffee Life in Japan》,日本汉字中特色的“珈琲”二字竟是中文版的巧思,吸人眼球又恰到好处。
2020年左右内地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边是进口或国产的咖啡连锁品牌,一边是各具特色、大大小小的独立咖啡馆。而如果把时间往回拨十几年,三合一和有正餐售卖(如上岛咖啡)的咖啡馆是国内大众对咖啡的全部记忆。
日本作为咖啡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咖啡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咖啡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有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作为东亚近邻,也很让人好奇。本书作者是一位美国人,他从战后开始就长期生活在日本,并在后来深入研究日本咖啡的发展历程。推出的这样一本,长期浸润却带有外部视角的书。书中有许多打破固有印象的内容。
巴西对于日本咖啡的重要作用
巴西今天仍然是咖啡生豆出口和产量最多的国家,虽然品质上和专注精品的国家并不能打。而在历史上,因为日本和巴西早年的经贸和人员往来,巴西咖啡商很早就认为日本是很有潜力的重要的咖啡进口国。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有抛开传统的茶,而投向咖啡的趋势。
在战前培养的一波对于咖啡的热情以后,二战中进口贸易全面中断,咖啡开始紧缺。咖啡馆竟然开始供应“代用咖啡”,将坚果、大豆、谷物和树叶混合起来进行烘焙,再过滤出一种深棕色的液体。日本民众对于咖啡的热情,当时就可见一斑了。
咖啡馆在城市中扮演角色
咖啡馆在国内是重要的社交、工作空间。经济火热的那几年,听说北京咖啡馆里都是聊上亿生意的人。在日本,咖啡馆很多时候不是用来社交的,而是用来独处的。它是城市混战之中的避难所,是除了家里和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空间。所以许多咖啡馆会开到深夜,以抚慰日本社畜的身心。
在吉井忍的《东京八平米》中,有两篇文章描述了这样的咖啡馆。一篇是深夜咖啡馆,白天不开门的金星堂,而另外一家是在筑地市场、避难情绪浓厚的喫茶店。除了第三空间,还有像爵士咖啡馆(kissa)、古典咖啡馆、卡拉OK咖啡馆、甚至情色咖啡馆(热情工厂)这样的形式存在,拥有勃勃生机。
更多期待
从题目上,原本期待是一本咖啡版本的《原宿牛仔》,以管窥豹,得见日本社会的变迁。只可惜社会方面的延展并不多,书中每个切入的角度鲜有明确的年代记录,实际讲的情况又从战前到战后都存在,所以稍显凌乱。
最后,书中有一章讲咖啡师的,提到了昭和时期琥珀咖啡的关口一郎。推荐昭和四杰另两位的大坊胜次、森光宗男的对谈录,《咖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