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日本咖啡攻略书籍
我阅读过的咖啡相关书籍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别:一类是面向不同层次爱好者的知识书籍,例如《你不懂咖啡》这样的入门科普读物,以及《寻豆师》这样更加专业的细分领域书籍。另一类是大量的生活方式类书籍和杂志,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比不上小红书上的笔记的专业度。
我认为这本书与咖啡杂志《DRIFT》的思路相似,它以一杯咖啡作为切入某个地区的生动个体,从而展开对该地区历史和文化风貌的梳理和展现。作者以社会学的角度对日本大城市进行了田野调查和观察记录,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详实和深入。这本书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的咖啡如此与众不同?
作为世界第三大咖啡消费国并且制定了世界咖啡质量评判标准,日本的咖啡文化的「反直觉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解读。例如,第三波咖啡浪潮代表品牌蓝瓶咖啡的创始人James Freeman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日本?书中提到「在以西雅图为首的咖啡潮流到来之前,咖啡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中的重要空间。」这可能与巴西的咖啡豆早早在日本流行有关。巴西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日本与巴西的咖啡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巴西就将日本设定为重要的咖啡市场,以此来推动巴西咖啡产业的腾飞。这让我想起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牙买加蓝山咖啡,所谓「正品蓝山」在除日本和台湾以外的其他地区很少见,这种垄断可能与日本长期与南美地区的贸易交流有关。
另一个与日本咖啡文化相反的认知是,与其他传统咖啡消费大国相比,日本更注重手冲等「手作」形式。意大利人通常只是站在吧台边等上几分钟,一口气干掉一杯espresso,而日本咖啡师对使用意式咖啡机制作的咖啡持保留态度(尽管我对此有所质疑)。然而,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日本看到如此丰富的手冲咖啡器具,甚至连虹吸壶、法兰绒这些传统的冲泡方式,也被一些咖啡师作为主要冲煮工具。有趣的是,书中多次提到的Bear Pond熊池咖啡仅使用意式咖啡机制作。在《DRIFT》中也提到,该店的创始人田中胜通过多次研究才掌握了比普通espresso浓度高两倍的制作方法,这体现了一种基于日本文化的「手作精神」。虽然日本的咖啡很难说与日本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但是日本茶道对于「仪式」的执着精神可能与日本咖啡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关联。
这本书通过讲述咖啡与日本现代文化的关联,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如何在咖啡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论是大正时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还是战后社会运动和文艺爆发的特殊时期,甚至是昭和末年经济腾飞阶段,咖啡馆都成为了日本当代文艺作品和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另一个我非常关注的内容是,作者在各章节中详细阐述了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这个概念基于星巴克的传播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在日本的背景下,这个概念仍然可以延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察。从早期男性主导的「喫茶铺」,用于交换商业信息,到女性脱离家庭环境进行日常友谊交流的「井户端」,或者将公共空间转化为私人领域的「穴场」,这些不同形式的咖啡馆与日本人的性格和生活需求密切相关。
作者还提出了「借景」的概念,这源自于日本庭园的理念,在咖啡馆中发展成一个能够吸引人们消磨闲暇时光的景致。这与现代咖啡馆设计中的「打卡点」非常相似,但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察。它展示了日本人民对于环境美感的追求,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美的能力。
通过从历史脉络出发,本书讲述了咖啡与日本文化的深度联系。它不仅揭示了咖啡在不同时期对于日本人生活的意义,还展示了咖啡馆作为社交和文化场所的重要性。这本书通过深入探索日本咖啡文化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日本的咖啡如此独特和精致。
总体而言,这本书以一杯咖啡为切入点,通过对日本大城市的田野调查和观察,深入挖掘了日本咖啡文化的历史、风貌和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咖啡在日本的独特发展路径,以及日本人民对于咖啡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对咖啡和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另外不要错过中文版序言。作者增加了不少更有实效性的内容,以及对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些观察,值得一看。
最后感谢鉴书团的赠书,很荣幸成为第一批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