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也开胃口,增见识还增食欲
彼得·维尔与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亡命俄国料理》中写道,“将人们与故乡牵系在一起的线有很多,比如灿烂的文化、伟大的人民、光辉的历史。然而,最结实的那一根线牵系的是灵魂?不,其实说到底是胃。这已经不是线了,而是一根绳子,一根坚固的绳缆。”的确,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签,也是民族文化恒久不变的化石。多少人在异国他乡,怀念着千里之外的祖国。故乡不仅牵挂着异乡人的归乡之心,也牵挂着他们的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饮食史系列最近推出了三部重磅著作,分别为《高卢的技艺》《亚平宁的韧性》《伊比利亚的味道》。从标题也可以看出,这三本书分别介绍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饮食历史和饮食文化。当然,不仅仅是饮食,三位作者还介绍了由饮食所勾连出来的每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历史文化。
《高卢的技艺》的作者为玛丽安·德本,其研究领域之一为法国和意大利的饮食历史,尤其是饮食文化与法国民族身份的关系。中国、法国和土耳其是国际公认的三大美食国度,提起法国美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鹅肝、鞑靼牛肉、法国生蚝、洋葱汤等,除此之外,恐怕认识也不多了。
这本书大致按照编年史的序列讲述了法国美食的起源与发展(由于饮食史的时空跨越性,作者也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逻辑),从高卢时期的猪肉、奶酪和热面包,到查理大帝时期的面包时代,从路易王朝的香槟、罐装食品和奶酪,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包与肉类……饮食的流变也折射出了法国历史的发展,或者说,饮食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形塑了该国历史的样态。
具体而言,本书从食谱和食物的供给、大众文化、象征意义,以及食物在文学和其他艺术种类、谣言和传闻等角度切入,并以法国文学作为重要起始线索,融入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神话与传说,赋予了法国饮食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意大利主要位于亚平宁半岛,因此以《亚平宁的韧性》为题介绍该国的美食。作者法比奥·帕拉塞科利是纽约大学食品与营养研究学院教授,并在意大利多所大学讲授食品历史、文化和艺术类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食品、流行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是饮食方面的学院派。
提到意大利美食,很多人首先想到意大利面、披萨和提拉米苏,还有葡萄酒、沙拉等。这只是我们通常的“刻板印象”,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广阔和奇妙的意大利美食图谱。不同于《高卢的技艺》,本书除了时间维度之外,还侧重于从空间维度(地理区域)介绍意大利的饮食历史,并且还重点介绍了其他地区的文明对意大利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同样是寓美食于历史,讲述了在意大利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塑造该国饮食、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事件,还讨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对意大利农业生产和饮食方式的塑造作用。毕竟,意大利历史上经常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需要内部和外部的变革促进本国的农业发展,而题目中的“韧性”,或许也与意大利人民长期与食物短缺作斗争有关。
与《亚平宁的韧性》类似,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的味道》无疑是介绍该国饮食历史的著作。作者玛丽亚·何塞·塞维利亚除了是饮食文化类作家之外,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厨师,因此与前两部著作的作者不同,在讲述该国饮食历史时,还会多一些“实务”方面的考量。
西班牙的美食代表有伊比利亚火腿、安达卢西亚冷汤、海鲜饭、塔帕斯等。由于该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熟悉西班牙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犹太人、摩尔人等外来民族都曾统治或占领过这片土地,因此其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特征。本书倒是比较严格按照西班牙历史的发展逻辑,详细讲述了该国的饮食历史与文化。
我们可以发现,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国人,这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只有长期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者才能深刻辨识这个国度的味道,更为本质上讲,也更能讲述出由饮食所延伸出的该国的悠久历史。
这三本书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严肃性与趣味性。从形式上来看,“颜值”也十分之高,精美的装帧、有趣的文字,再辅以养眼的插图(每本书还附赠了四张优美的明信片),阅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关于该国饮食历史的丰富知识,还能够一窥饮食背后的精神意涵和文化价值。而且,这种饮食史类书籍,很容易变成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书写,让人很难沉浸其中,但这三本书将历史与文化融入其中,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知识,阅读体验十分愉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同阳光、空气、水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备要素。我们平常读书,多数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食物则属于物质需求一类,但关于食物的书籍可以说兼备了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能够让你在在享受阅读之趣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到食物相关的知识。可以说,这三本书不仅让我们开眼界,还可以开胃口;不仅可以增长见识,还可以增长食欲。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最好不要在饥肠辘辘的时候读它们,这三本书可是会“放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