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咖啡何以成为日本咖啡?
1、日本文化最简单明了的剖析往往都是美国人写的。这还蛮有趣。“和魂洋才”、“和洋折衷”的特性给了美国研究者很好的进入切口,日本咖啡文化与全球咖啡产业的同步发展,也体现了咖啡对日本社会改造的“可用的现代化”特色。
2、本书是一本美国专研日本文化的人类学家对日本咖啡及咖啡空间的观察与研究,偏大众学术的口味。作者Merry明显是个从小就迷恋日本文化的人,1960年代那一拨迷恋东方的西方先锋知识分子,她大学刚毕业就来了日本做田野,整个学术生涯都围绕日本课题,从日本教育、家庭到海外日本移民等都有专著,咖啡就是其中一项。本书2012年在美国出版。她在中文版序言里提及了自己1980年初次来中国及之后对中国咖啡发展的观察,浮光掠影的一瞥。
3、咖啡是个古老的饮品,但现代咖啡业其实很年轻。如今最常见的espresso意式机也才诞生半个多世纪,追求单品手冲的风味则更是在第三次咖啡浪潮后才成型。所以日本咖啡接受史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一点是,从全球视野来看,日本与现代咖啡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没有代差,甚至在很多方面是引领了现代咖啡产业的某些方向,比如巴西一直是全球咖啡市场的第一大豆子供应国,也是日本移民最多的国家。再比如被誉为咖啡界的“苹果”的Blue Bottle Coffee,就是个美国人全面学习日本咖啡的典型例子。
4、本书主要谈的其实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空间和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更具体的则是现代化和都市化两个方面,由此展开了日本国民性和都市空间如何随咖啡而适应、改变和进化,以及日本咖啡本身的独特性。用作者的话说,日本咖啡馆的演变就是“一部真正的历史目录”。
作为中文读者,阅读本书难免会联想起中国咖啡的发展。作为亚洲国家&东方味觉,咖啡这一西方舶来品的接受与改造,中国能从日本获得什么借鉴和认知?读完之后,中日的咖啡接受史其实可比性很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跟中国相比都有完全不同的路径。
本书所总结出日本咖啡很多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都特别有趣。
比如日本第一家咖啡馆,是一个中国移民二代在美国留学后开办的英伦男性俱乐部式的咖啡馆;比如日本特有的“喫茶店”咖啡文化。喫茶店是自大正、明治年间流传至今的传统咖啡馆,咖啡馆则是当代的(这在视觉空间上很好分辨,深色和浅色)。
比如咖啡馆文化对工厂/职场/家庭身份的消解,都市人的定义即“真正懂得在公共空间中闲逛艺术的人”。再比如日本19世纪早期咖啡馆特有的“女给”特色,即女性色情服务的繁盛与衰落。再比如日本第一代“咖啡皇帝”水野龙的故事也很有趣,他输送了大量日本移民到巴西,被巴西人称为“移民英雄”,也反向把咖啡文化输回日本,是全球最早创立连锁咖啡品牌的创业者。
作者也浅尝辄止地讨论了日本市场中咖啡与茶饮的对比,她认为二者互不重叠,担当了不同的消费功能。感觉这个对比在更复杂的中国市场是完全不同的。
本书另一个讨论的内容是关于日本咖啡本身,这部分内容反而不太新鲜。从现在已经在中国泛滥的“主理人文化”,到日本咖啡追求的“讲究”文化,乃至各种日本特有类型的咖啡空间的讨论等。这部分内容其实中国人如今已经很熟悉,各种日本咖啡师乃至深受日本影响的台湾咖啡从业者,都反复输入过,市面上各种日本咖啡书籍也很多。
5、最后说几句翻译。
本书原版英文书名Coffee Life in Japan,翻译为中文《从咖啡到珈琲 : 日本咖啡文化史》,其实是个不错的翻译。「珈琲」一词作为coffee的日文汉字,在中文语境中反而更能体现日本咖啡作为西洋舶来品日本化的特异性。Coffee Life重点讲的其实不是咖啡,而是life,更偏向于社会文化而非饮食本身的技术变革,这一点需要翻过封面才能知道。作者以学术型的民族志研究和私人性的回忆录描写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这一命题,所以英文采用了Coffee Life这一模糊但足够概括性的指代词。Coffee Life只能意译,直译太无聊了,中译本标题里「从咖啡到珈琲」是加分的,但「日本咖啡文化史」的概括同样很模糊。或许指向「咖啡改变日本」之类的标题更醒目点?
另外中译本有一些词汇的误译和漏译(有些应该是因为出版政策)。举几个前几章记下的例子。
【P3“一家浓重比特尼克风咖啡馆”,以及P45美国“心跳”咖啡馆。】beatnik-era coffeehouse直接音译比特尼克风咖啡馆,“beat” cafés直译心跳,如果对英文语境不熟悉,看中文其实都不知所云,也没做任何注释。其实就是垮掉派风格的咖啡馆。现在是“垮掉的一代”这个词不允许出现在中文里了吗?另外P3还漏掉了一个词的翻译,séancelike session,也是指当时垮掉派年轻人热衷的降神式灵媒体验。
可能跟这个类似原因,【P6第一段结尾删掉了原文一句话。】They introduced a place where identities were not confined by older social codes—it has been said that they introduced democracy itself.
另外有些手滑式的翻译错误。比如【P5,咖啡馆“不全是用来表现反大众文化的「城中村」或社区”。】这句不太对,1,urban village翻译成“城中村”是中文语境里美丽的误会。中文城中村指的是城市扩张过程中无意遗落的落后村庄角落,而英文urban village则是城市进化中刻意修建的都市田园空间。2,anomic mass culture应为“原子化趋势的大众文化”,不是指向模糊的大众文化。
再比如【P9,“新的社交媒体并没有马上在咖啡馆中变得常见,但这只是因为他们常常使用的是非常小型化的设备。”】The uses of social media are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in Japanese cafés,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are usually miniaturized. 应该是“社交媒体的使用在日本咖啡馆中并非显而易见,但这是因为智能设备通常都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