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月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的早期作品。
昨晚一口气把这本书看了个通透。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尤其是这种无关前程的“闲书”。案头床头摆的永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企业股份制改组方案》、《财务管理》这样涩难啃、仕途经济的书。HOHO。无奈无奈。
一个漂亮英武的女警,一个卷入国际走私的亦正亦邪的案犯,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般的离合悲欢。于是,看见的,熄灭了;零落的,消散了。情节有点象流行一时的《玉观音》(后来才知道拍在《玉观音》之前,但似乎没它出名),但赋予了女主人公更贴完整的性格面貌,结尾的一笔更勾勒出人性贪婪自私的另一面。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短暂,但它所迸进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在为故事情节感动得甩鼻涕抹眼泪的时候,作家还不忘在末尾斩钉截铁地加上一句“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真是残酷。仿佛是给你一个梦境,当你深深陷入无法自拔时,又猛地给泼了盆冷水,再一拽把你拉回现实中来。但是人还总是容易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容易在别人的情歌里上演自己的悲欢。所谓看戏的是傻子,心理学上叫自我卷入,当指如此。
看到跋的时候,我的内心蜷伏着越来越深的自我卷入的恐惧。那个女人,起初为了爱,不计后果,背弃了自己的事业、团队,(这我理解,年轻的女孩大多数无力抗拒山盟海誓的诱惑,明知飘渺难以实现却依然心向往之,这是年龄的局限。)后来,那个男人的黑帮家庭背景又让她有了很多不安全感,两人有了争执和彼此伤害,于是她觉得她为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委屈、不值得,又背弃了他,又或许是潜意识里的人性让她报警,通知了警方他们的藏身地。很惨,一切真相大白后,男人不能忍受女人的背叛,绝望地举枪自刎,至死也没有对她说一句话。!“他说过宁可自己死,也要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死,就带我一起去死。可是最终他没有带我走。甚至他至死也不对我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诅咒的话!”
生命的终止对于死者来说,是故事的结束;可对于活着的人,常常是一个情节的转折。她苟活,发誓沉默,打算用这一幕惨烈死别的记忆作为来折磨自己余生的惩罚,让自己永远不能快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几年后终于低下头来。丢了工作,被人戳脊梁骨,生活的拮据让她一度走上了陪酒小姐的路。她希望自己和自己坚持生下的遗腹子能过上好日子,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那个黑帮家族,一切冀望于儿子能够被认可,继承产业。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人,在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后,还是真真正正地回到了不属于她的地方!几年后,某夜遭受乱枪狙击,她和她后半生指望的宝贝儿子血肉模糊,双双归天。仇杀?家族倾轧?已不重要。她的死,是一种必然。
结尾借助他人之口给女主角下了个深刻的定义——“她很聪明,很漂亮,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但可惜,她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嬗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战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不能因为今天这个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个东西吸引你你马上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去投向哪个。……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感觉的人,很难相交共事。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
我很赞同。但害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开始严格而认真地审视自己。
我是不是太容易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了?
我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不是也同样不假思索地保护了自己,冷酷地伤害了别人?
当我自认为执着地奔向一个的目标时,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另一个的执着?
取与舍之中,我还能自以为是一个执着的人么?
而,我真的算是一个嬗变的人呢?
一本书。太多的人性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撞击。值得思索。
昨晚一口气把这本书看了个通透。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尤其是这种无关前程的“闲书”。案头床头摆的永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企业股份制改组方案》、《财务管理》这样涩难啃、仕途经济的书。HOHO。无奈无奈。
一个漂亮英武的女警,一个卷入国际走私的亦正亦邪的案犯,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般的离合悲欢。于是,看见的,熄灭了;零落的,消散了。情节有点象流行一时的《玉观音》(后来才知道拍在《玉观音》之前,但似乎没它出名),但赋予了女主人公更贴完整的性格面貌,结尾的一笔更勾勒出人性贪婪自私的另一面。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短暂,但它所迸进的火花,却能给人的世界加入一种美丽的色彩。
在为故事情节感动得甩鼻涕抹眼泪的时候,作家还不忘在末尾斩钉截铁地加上一句“小说完全虚构,作者专此声明”。真是残酷。仿佛是给你一个梦境,当你深深陷入无法自拔时,又猛地给泼了盆冷水,再一拽把你拉回现实中来。但是人还总是容易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容易在别人的情歌里上演自己的悲欢。所谓看戏的是傻子,心理学上叫自我卷入,当指如此。
看到跋的时候,我的内心蜷伏着越来越深的自我卷入的恐惧。那个女人,起初为了爱,不计后果,背弃了自己的事业、团队,(这我理解,年轻的女孩大多数无力抗拒山盟海誓的诱惑,明知飘渺难以实现却依然心向往之,这是年龄的局限。)后来,那个男人的黑帮家庭背景又让她有了很多不安全感,两人有了争执和彼此伤害,于是她觉得她为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委屈、不值得,又背弃了他,又或许是潜意识里的人性让她报警,通知了警方他们的藏身地。很惨,一切真相大白后,男人不能忍受女人的背叛,绝望地举枪自刎,至死也没有对她说一句话。!“他说过宁可自己死,也要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死,就带我一起去死。可是最终他没有带我走。甚至他至死也不对我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诅咒的话!”
生命的终止对于死者来说,是故事的结束;可对于活着的人,常常是一个情节的转折。她苟活,发誓沉默,打算用这一幕惨烈死别的记忆作为来折磨自己余生的惩罚,让自己永远不能快活。然而,现实的残酷让她几年后终于低下头来。丢了工作,被人戳脊梁骨,生活的拮据让她一度走上了陪酒小姐的路。她希望自己和自己坚持生下的遗腹子能过上好日子,头也不回地走向了那个黑帮家族,一切冀望于儿子能够被认可,继承产业。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人,在经历贫困潦倒的生活后,还是真真正正地回到了不属于她的地方!几年后,某夜遭受乱枪狙击,她和她后半生指望的宝贝儿子血肉模糊,双双归天。仇杀?家族倾轧?已不重要。她的死,是一种必然。
结尾借助他人之口给女主角下了个深刻的定义——“她很聪明,很漂亮,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但可惜,她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嬗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战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不能因为今天这个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个东西吸引你你马上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去投向哪个。……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感觉的人,很难相交共事。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
我很赞同。但害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开始严格而认真地审视自己。
我是不是太容易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同理心来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了?
我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不是也同样不假思索地保护了自己,冷酷地伤害了别人?
当我自认为执着地奔向一个的目标时,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另一个的执着?
取与舍之中,我还能自以为是一个执着的人么?
而,我真的算是一个嬗变的人呢?
一本书。太多的人性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撞击。值得思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