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剑文化研究,从武器功用到神化信仰
《神物的终结》这本书的选题很独特,但却也是中国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一环。书的副标题: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道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习俗中,“剑”这一器物始终具有尊贵、神圣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有“宝剑”的叫法。
作者结合“考古资料、道教原始经文、铸剑术勃兴及道教法剑信仰衰变的历史进程”等角度分析研究,尝试将道教法剑的宗教内涵及其功用纳入古代“剑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予以讨论,发掘法剑信仰之内在神学支撑与其形之于外而对古代铸剑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旁涉道教法剑信仰兴衰背后牵绊纠结的诸种权力。以此透见中国文化的若干隐奥,进而更加客观地把握道教及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断层。
剑以“百兵之君、短兵之祖”而闻名。在中国早期的战争中,剑作为主要兵器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通过考古资料分析,可以发现从西周至秦统一,随着铸剑技术的提高,剑的长度也有一个逐渐加长的过程。出土的秦剑长度远超过战国时期其他诸国,表明当时秦国铸剑技术的发达,也暗示了其武器改良与秦军武力强大的对等关系。
但是,作为主要战场武器的剑,大体在中国历史迈入东汉后期,便很快宣告结束。这是因为,在主要以步兵对峙作战的冷兵器时代,武器的长度以及使用的便利性,直接决定着军队杀伤力的大小。实际作战中,长兵器具有明显的优势,故此军队作战,往往使用远程作战的弓箭或戈戟为主要武器,而剑首先作为短兵器,并且在使用上还存在明显缺陷,导致其只能充当辅助兵器的角色而绝不至成为主要作战武器。大致汉以来,随着骑兵作战的不断发展,剑的地位便逐渐被更具比较优势的刀所取代了。
武器功能的消退,并没有影响其深藏于人们心中文化象征的作用。剑的非武器功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礼制修饰之所需与灵力崇拜之所借。先秦时期楚地广泛存在着尚剑的文化习俗与信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前珍视、渴慕宝剑,以宝剑为神物;第二,死后以剑随葬,剑乃人们死后世界观与墓葬仪式构筑的重要参与者。
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剑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具有借鉴性的论述,帮助大众理解剑这一器物在中国武器及文化两个不同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