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本儿子写给母亲的书,讲述的是三代人的回忆,穿插着对战争和身份认同的叙述,小狗、妈妈和兰,还有小狗的朋友崔福。
或许这本书在今天的语境下太“政治正确”,毕竟里面写到了越南战争,写到了男同性恋,写到了亚裔的身份认同问题。但一切又没有那么刻意,王鸥行写下的文字温柔克制(不愧是东亚人),这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也可能是他唯一的纾解苦难造成的伤痛的办法。
越南人在美国,在那个时候容易受到本地土著的欺负和歧视不说,小狗的母亲也时刻想要摆脱自己的越南身份,成为一个美国人。比如母亲穿上一件白色连衣裙,问孩子“我像不像真正的美国人”;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母亲给孩子喝牛奶并且骄傲地说“这是美国的牛奶,喝了能长大个儿。绝对的”;而“我们俩都盼着这消失在我体内的白色,能让我这个黄皮肤的男孩强大起来”,用白色和黄色隐喻了不同国籍的身份,“我们”都希望白色最终能融掉黄色。
“我竭尽所能地填补着我们的空白,我们的沉默、结巴时刻。我转换着语码。我脱下我们的母语,戴上我的英语,像一副面具,好让他人能看到我的脸,进而再看到你的。”小狗努力学好英语,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学好了英语就可以被听见、被看到,作为亚裔的他们往往是美国社会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群人,所以话语权是如此重要。
还有一段描写也很残酷:给白人打工(母亲给白人做美甲,“我”替白人收烟草),通用的语言是“对不起”而不是“你好”。小狗给人在农场打工的时候,每天见到老板说的第一句话用于打招呼的是“对不起”,因为说对不起是有利可图的,说对不起可以让他人获得正确感、优越感、宽容感。这就是现实,小狗和妈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着生存下来。
“如此说来,爱一样东西就要给它起个贱名,这样它才能免受侵扰。名字薄如空气,但也可作盾牌。小狗盾牌。”
—————————————————
感谢未读和豆瓣鉴书团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