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与尔雅

三联版《关山夺路》缺失内容(中括号内)(以下文字凑数,图在后面):
东亚的儒家文化强调权威,强调等级制度,进一致的重要性,讲面子,国家高于社会社会高于个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居主要地位,个人权利和利益居次要地位。这与欧美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照,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个人主义,倾向于不信任政府,反对权威,赞成制衡,鼓励竞争,崇尚人权。所以文明的冲突,主要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造成的对抗。李慎之指出亨廷顿行文中常把文明和文化混用,这对阅读造成稍许障碍。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意见:文化和文明无甚差别;文化包括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等形式:文化和文明各有所指。前两种的看法较广泛。作者在第二章讨论了文明的性质,指出“文明被看作是一个文化实体”,这基本符合第二种意见,但文中概念区分并不明朗,如第九章讨论伊斯兰与西方的冲突时说:“在文明冲突中,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同,亲缘关系决定立场。”在一般的理解中,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我国即属于儒家文化的意识形态(主流看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在亨氏这句话中,意识形态偏向政治体制,文明更多的指宗教文化。原著出版于1996年,今天对照作者的说法,发现世界还是那么回事,或者因为作者道出了一个本质,就是人类的冲突几乎都是价值观的冲突。这当然不绝对,因为总会有反对意见,所以作为表达载体,本书也陷入了冲突之中。有人指出资源、人口的不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都是冲突的原因,文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比如卢旺达大屠杀,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中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而种族冲突(文明冲突)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就像哲学家们总想搞出一个大一统理论一样,很多学者也喜欢突出某一方面原因来描述人类及社会问题,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贝克尔的死亡恐惧,戴蒙德的环境角度等等,学者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来归类原因,他们并非不知道问题背后的复杂性,但写书嘛,必须重点突出,作为读者也少有人喜欢没有重点的大杂烩。亨廷顿最后的总结相当客观务实,西方文化并不具有普世性,从历史来看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那么未来的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国际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