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流感》:所有人都得了一场精神流感
·《彼得罗夫流感》:在荒诞幻想中抵抗现实
《彼得罗夫流感》毫无疑问是一本俄罗斯当代经典作品,这本小说在俄罗斯掀起了现象级热度,小说传承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塑造了一群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失去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向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现实而又无法挣脱社会现实的浑浑噩噩、虚妄荒诞的被损害的生存状态和人格命运。
后苏联时期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家庭成员各自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彼得罗夫是一个27岁的修车工,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业余漫画家。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他逐渐意识迷离,竟而遁入漫画式的幻梦里,危险地行走在谵妄与癫狂之间,犹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城市大地狱》中神游。于此同时,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正试图遏制内心积压已久的杀气。
患流感的彼得罗夫一家人在病态的谵妄中遭遇的一切看似偶然的标志,最终构成了毫无冗余细节的匀称结构。苏联解体后,几代人的信仰化为泡影,在痛苦的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人陷入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彼得罗夫正是这样一个活在“二手时间”中的人,他用虚构的故事讲述真实的人生。用幻想抵抗无力改变的现实,把爱意留在记忆的至深处。
·同名电影提名戛纳:比政治更严肃,比时间更自由
小说的同名电影由《盛夏》(Лето)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执导,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金棕榈奖提名,并荣获技术大奖。
制片方最初找上谢列布连尼科夫,只是委托他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但剧本完成后,他发现自己已深深爱上这个故事,认为它是俄罗斯最好的当代小说之一。巧合的是,拍摄过程中,新冠疫情也在世界各地出现,这无疑也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神秘氛围与临场感,以至于谢列布连尼科夫都感慨,与其说是他拍摄了这部电影,感觉更像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彼得罗夫的流感》自体实现了完成。
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恣意飞翔,又饱含诗意的个人风格,以繁复的技术手法拼贴虚实相生的场景,《彼得罗夫的流感》可以视作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对前作的生涯回顾,仿佛一部“个人电影简史”——比政治更严肃,比时间更自由。这部集荒诞、幻想、魔幻、暴力、惊悚、讽刺等元素为一体的意识流影片在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中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对长镜头的调度和大量蒙太奇的运用令导演获得了“俄罗斯的查理·考夫曼”的称号。
·醉酒般的体验,破碎疯狂的人生
荒诞的笔触、悬疑的设置、富有快感的叙事节奏,让这本小说的阅读体验如同嗑药。宛如电影《盗梦空间》一般的嵌套叙事,暗示男主的“多重人格”。小说融合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诗歌等体裁,语言令人惊叹的、别具一格,小说结构精密复杂,由几个叙述层次构成,多线推进,使读者在悬疑与迷乱的氛围中逐渐深入。
“彼得罗夫”是俄罗斯使用率最高的姓名,流感是难以逃脱的大范围传染病,这个故事影射的是当时俄罗斯社会上所有人共有的“病症”。后苏联时期社会,“锈带”老工业区不复辉煌,到处弥漫着俄罗斯普通人中的失落与焦虑。他们缅怀过去的美好生活与福利,但同时却又不断被转型的社会推搡着往前走,人被无助的压抑撕裂。
这部小说不仅关于俄罗斯,而且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它传达出人类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普世愿望,而这种愿望是无力的、虚无的。人们竟然只能从那片1977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过期阿司匹林与虚幻不实的UFO来寻求解脱——这是一场众人难逃的“流感”。
希望这本《彼得罗夫流感》能带给你像狂欢节一样的阅读体验。
祝大家:
身体健康!
P.S. 图书配合影片服用,药效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