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那一本书

想象中的那一本书
——读钱烈宪(徐来)《想象中的动物》
文/东东枪
旧时江湖中有句著名的生存法则,叫“腥加尖,吃遍天”,也有说成“腥加尖,赛神仙”的。“腥”与“尖”都是黑话暗语,恐怕有很多人不懂,幸好,后来同样的意思又有一句易懂的白话版。只是白话版并非江湖人士所发明,而系革命军民之创造,出自电影《地雷战》,原话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遍地开花”。
在我读来,钱烈宪(徐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就是这样一本“腥加尖”的书——书中以探佚考据笔法写了数十种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奇动物,分禽、兽、鳞、虫四部,如饕餮、祸斗、毕方、漱金鸟等。这些动物生长、存活于古人的想象中,更生长、存活、变异、演化于钱烈宪的想象中。于是,书中便满是虚虚实实的叙述描摹,真真假假的旁征博引,死雷活用的译文语调,遍地开花的阅读快感,写的忽忽悠悠,读的飘飘摇摇。
我没读过几本外国书,无论卡尔维诺还是博尔赫斯,都未曾熟读,看不出这种写法的师承本源,只好用粗鄙说辞化解高深内涵。其实,也是先在心里这样给这本书定个位,接下来就好读些——仍是我惯用的“板儿砖破武术”读书法。
这是被逼无奈,一开始也不是这么读的。书中写到的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奇闻妙事实在太多,随便挑出哪句来都够《走进科学》做一个五期联播的大专题,各路典籍著述的引用也颇让人有探究的欲望,我这样好奇心盛又爱寻根究底的人碰上这样的书,简直就是遇上了克星。起初恨不得把书中提到的每种动物、每件掌故、每句引文都去google一下,后来才明白,这样是行不通的——本来是乱花就为迷人眼,可不能较真儿,否则就真成了“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
自己觉得,先要认清上边说的这一点,再来读这本《想象中的动物》才好。有人装疯卖傻,以虚幻消解真实,以荒诞描摹严肃,钱烈宪(徐来)却煞有介事,以真实助长虚幻,以严肃追捧荒诞,正如有人用俚俗小调哼哼唧唧唱的是王侯将相千古情仇,也有人用浑金璞玉精雕细琢刻的却是蒜皮鸡毛。这让这本书变成了一本有趣有神奇的书。这是一部关于某一群流失在时光中的生命的诡谲传记,是一篇关于隐没在记忆中的某一层世界的迷离故事,一本关于早已或者根本无人知晓的某一脉文化的散碎诗篇。
是诗,就必然可以看到散落各处的诗一样的语言。比如,在描述“被当作乐器的珍贵动物”的红珊瑚时,作者写到——
“如果两支红珊瑚相互撞击,欣赏者就会在美好的音乐之外,听到他们彼此的细语。世人也因此断定,珊瑚并不是海中的草木,而是擅长思考的动物。它们生长极其缓慢,常常聚集十年的努力才能长高一寸。所以,在他们数尺高的身体里,储藏者几百年间想说而未说的言辞。”
是传记,就难免在语言的表层之下潜藏着对种种生活的描摹揣测,颇有趣味。比如,在转述了“历史上第一位动物学家杨朱”对一种“还未出生,就已死去”的虫子的描述后,作者写到——
“杨朱先生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学派。他说,虫子们还未出生,就已死去。人类面临的情形与之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因此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快乐,不要在别的什么人身上浪费自己的时间了。但他的言论与学说并未流传多久。一种说法是,他的观点不见容于儒家学徒,不久就被完全毁灭了;另一种说法是,他太专注于自己的快乐,以致不愿意为传播自己的学说浪费时间。”
是故事,叙述本身就必定也成了阅读快感的重要来源。讲述者甚至在故事开头的第一篇中忍不住像《红楼梦》的作者一样为自己的故事编造了一个源头,大禹的助手夷坚与伯益用十三年时间写就一部厚重的笔记,记述当时世上的诸般动物,但这记事本却又很快佚失,直到数千年后由作者发现——
“我无意中在一本发黄的,封面上绘着原子结构图和系着红领巾的少女的练习本上读到一些相关的材料。那些材料用圆珠笔抄写,因为历时太旧,有些已经漫漶不清。我被这些故事吸引住,从头到尾,然后又反过来从后向前阅读其中的内容,有时觉得很沉闷,有时又忍不住笑出声来。现在,我试着把它们以另一种形式记录下来,免得再度流散。”
此外,故事背后的这个讲述者的痕迹,还不时在文本中隐现,在我的阅读过程中,这几乎是这部探佚之作中的另一条探佚线索。前头所说的“腥加尖”尤其在这一点上使这本书变得别具一格。这个总忍不住在板着脸说故事之余扮个鬼脸的叙述者甚至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有意穿帮,供读者会心采撷,比如书中某处提到道家学派中期的代表人物许象曾有一本名为《许多子》的著作,而在某条书内的注解中,作者更提到,部分资料引用自1992年第6期的《民间故事研究》上一篇名为《葫芦娃创世神话的流变调查》的文章,原文作者有两人,叫舜天啸、王地宝——《许多子》这个名字不难看出破绽,熟悉台湾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剧作品的朋友应该对舜天啸、王地宝这两个名字想必也不会陌生。
徐来的本家徐渭临终前数年曾在给友人的一封短札中提到,世人皆谓我戏谑滑稽,而最滑稽之处,便是我一向并未说笑。世间最为荒诞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的一本正经。于是,这本以“腥加尖”的笔法与“赛神仙”的视角写就的《想象中的动物》,就在荒诞之外更有了一种高于荒诞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象中的动物》也正是早已深埋于我想象中的那一本书,那本于内心深处一直想要去写出,却又终于无力写成的书。现在,它被钱烈宪(徐来)写了出来。这真是遗憾,也真是幸事。
——读钱烈宪(徐来)《想象中的动物》
文/东东枪
旧时江湖中有句著名的生存法则,叫“腥加尖,吃遍天”,也有说成“腥加尖,赛神仙”的。“腥”与“尖”都是黑话暗语,恐怕有很多人不懂,幸好,后来同样的意思又有一句易懂的白话版。只是白话版并非江湖人士所发明,而系革命军民之创造,出自电影《地雷战》,原话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死雷活用,遍地开花”。
在我读来,钱烈宪(徐来)的《想象中的动物》就是这样一本“腥加尖”的书——书中以探佚考据笔法写了数十种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奇动物,分禽、兽、鳞、虫四部,如饕餮、祸斗、毕方、漱金鸟等。这些动物生长、存活于古人的想象中,更生长、存活、变异、演化于钱烈宪的想象中。于是,书中便满是虚虚实实的叙述描摹,真真假假的旁征博引,死雷活用的译文语调,遍地开花的阅读快感,写的忽忽悠悠,读的飘飘摇摇。
我没读过几本外国书,无论卡尔维诺还是博尔赫斯,都未曾熟读,看不出这种写法的师承本源,只好用粗鄙说辞化解高深内涵。其实,也是先在心里这样给这本书定个位,接下来就好读些——仍是我惯用的“板儿砖破武术”读书法。
这是被逼无奈,一开始也不是这么读的。书中写到的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奇闻妙事实在太多,随便挑出哪句来都够《走进科学》做一个五期联播的大专题,各路典籍著述的引用也颇让人有探究的欲望,我这样好奇心盛又爱寻根究底的人碰上这样的书,简直就是遇上了克星。起初恨不得把书中提到的每种动物、每件掌故、每句引文都去google一下,后来才明白,这样是行不通的——本来是乱花就为迷人眼,可不能较真儿,否则就真成了“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
自己觉得,先要认清上边说的这一点,再来读这本《想象中的动物》才好。有人装疯卖傻,以虚幻消解真实,以荒诞描摹严肃,钱烈宪(徐来)却煞有介事,以真实助长虚幻,以严肃追捧荒诞,正如有人用俚俗小调哼哼唧唧唱的是王侯将相千古情仇,也有人用浑金璞玉精雕细琢刻的却是蒜皮鸡毛。这让这本书变成了一本有趣有神奇的书。这是一部关于某一群流失在时光中的生命的诡谲传记,是一篇关于隐没在记忆中的某一层世界的迷离故事,一本关于早已或者根本无人知晓的某一脉文化的散碎诗篇。
是诗,就必然可以看到散落各处的诗一样的语言。比如,在描述“被当作乐器的珍贵动物”的红珊瑚时,作者写到——
“如果两支红珊瑚相互撞击,欣赏者就会在美好的音乐之外,听到他们彼此的细语。世人也因此断定,珊瑚并不是海中的草木,而是擅长思考的动物。它们生长极其缓慢,常常聚集十年的努力才能长高一寸。所以,在他们数尺高的身体里,储藏者几百年间想说而未说的言辞。”
是传记,就难免在语言的表层之下潜藏着对种种生活的描摹揣测,颇有趣味。比如,在转述了“历史上第一位动物学家杨朱”对一种“还未出生,就已死去”的虫子的描述后,作者写到——
“杨朱先生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学派。他说,虫子们还未出生,就已死去。人类面临的情形与之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因此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快乐,不要在别的什么人身上浪费自己的时间了。但他的言论与学说并未流传多久。一种说法是,他的观点不见容于儒家学徒,不久就被完全毁灭了;另一种说法是,他太专注于自己的快乐,以致不愿意为传播自己的学说浪费时间。”
是故事,叙述本身就必定也成了阅读快感的重要来源。讲述者甚至在故事开头的第一篇中忍不住像《红楼梦》的作者一样为自己的故事编造了一个源头,大禹的助手夷坚与伯益用十三年时间写就一部厚重的笔记,记述当时世上的诸般动物,但这记事本却又很快佚失,直到数千年后由作者发现——
“我无意中在一本发黄的,封面上绘着原子结构图和系着红领巾的少女的练习本上读到一些相关的材料。那些材料用圆珠笔抄写,因为历时太旧,有些已经漫漶不清。我被这些故事吸引住,从头到尾,然后又反过来从后向前阅读其中的内容,有时觉得很沉闷,有时又忍不住笑出声来。现在,我试着把它们以另一种形式记录下来,免得再度流散。”
此外,故事背后的这个讲述者的痕迹,还不时在文本中隐现,在我的阅读过程中,这几乎是这部探佚之作中的另一条探佚线索。前头所说的“腥加尖”尤其在这一点上使这本书变得别具一格。这个总忍不住在板着脸说故事之余扮个鬼脸的叙述者甚至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有意穿帮,供读者会心采撷,比如书中某处提到道家学派中期的代表人物许象曾有一本名为《许多子》的著作,而在某条书内的注解中,作者更提到,部分资料引用自1992年第6期的《民间故事研究》上一篇名为《葫芦娃创世神话的流变调查》的文章,原文作者有两人,叫舜天啸、王地宝——《许多子》这个名字不难看出破绽,熟悉台湾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剧作品的朋友应该对舜天啸、王地宝这两个名字想必也不会陌生。
徐来的本家徐渭临终前数年曾在给友人的一封短札中提到,世人皆谓我戏谑滑稽,而最滑稽之处,便是我一向并未说笑。世间最为荒诞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的一本正经。于是,这本以“腥加尖”的笔法与“赛神仙”的视角写就的《想象中的动物》,就在荒诞之外更有了一种高于荒诞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象中的动物》也正是早已深埋于我想象中的那一本书,那本于内心深处一直想要去写出,却又终于无力写成的书。现在,它被钱烈宪(徐来)写了出来。这真是遗憾,也真是幸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