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局外是选择对抗的人生
默尔索幸福吗?
当他作为一个小职员、男友或随便谁的朋友,他呈现出的是无可无不可的状态。无可无不可,我认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隐约知道不想要什么。机械如我们,被钉在格子间里敲键盘的时候,一定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他对社会运转的那套规则、秩序是不信奉的,葬礼上的不哭、回答女友不爱、对宗教的不皈依,这是一种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亲密关系的消解和讽刺。没有掉下眼泪,不代表不爱母亲,他在结尾处也切身理解了母亲;至于爱,是这样,一般男性会回答“爱”,是无比顺畅的常规回答。但这就能代表真实的爱意了吗?如同那个笑话,有人初到国外遇险,来了个人问: How are you?下意识回:Fine,thank you,and you?然后对方走了。我们习惯了用规定的答案去作答,让苍白的话语替代了美好的情感本身,语言在此刻显得如此不堪信任。默尔索反而是唯一真实的人。种种固化约定俗成的东西,他都是在暗暗抵抗着的。 他当然无力重建新秩序、新规则,只能在这样的秩序和规则中,坚持忠实自己真实的欲望和感受。这是一场双方实力悬殊的对抗,如堂吉诃德对战风车。 如果是现实生活,默尔索大概率会维持现状。但这是小说,于是加缪让他失手杀了人,理由是太阳过分晃眼。
而杀人以后的默尔索,被判死刑的原因,竟然是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这场与社会秩序的对抗,以主人公肉身被毁灭为结局。 作为三角的一部分,结合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对于“荒谬”的阐释,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荒谬,是人终将一死,但陷于庸碌日常;荒谬,是人不曾真正认识世界,就匆匆离去。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当默尔索在监牢里,拿回了属于自我主体性,他对未来无比确定——那堵死亡之墙即将来到眼前。此时,他感到幸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