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笔下,夏、林成熟的婚姻观
全书算是《城南旧事》的续作吧,难免下行。
书读到这段,不经意被打动:
过来人会知道,婚姻一路走下去不容易。
一见钟情、如胶似漆、相敬如宾、同甘共苦、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相守、天长地久......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朝三暮四、沾花惹草、同床异梦、红杏出墙、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描述的是不同的家庭吗?也可能是一对夫妻的不同阶段。(加入老人和孩子的共处更不容易)
对大多数二十多岁的、生理年龄成熟而心理年龄远未成熟的青年人(其实中年人何尝不是,成熟、成“人”,往往是需要一生证悟的)而言,仅凭有限经验筛出最佳终生伴侣的可操作性太低。大多数情况是几个月的冲动决定了几十年的婚姻,我们和对方的优点相遇相吸,却很可能要与对方的缺点长期相处。
如果开始就期望这个人生重大决定正确无误,无疑需要很高的幸运值。
但换个角度想,其实,后天的共同心灵成长、磨合和包容,远比期初的幸运重要的多。
做很多职业都是需要培训和上岗证的,但我们对于“爱”的技艺却是缺失的,意识到这一点,愿意从自身改进而不是先要求对方,这才是重要的第一步。
这里就是一个“向外求”还是“向内求”的问题。向外求诸人,就是要求对方怎样怎样,结果往往是互相抱怨和指责;向内求诸己,是反省自己需要哪些改变,可能精进人格的修行。(在穿越人生的大海中,不断坚固的铁甲舰,多少会好过简单捆扎的一排竹筏。)
不仅婚姻如此,其它的涉及人与人相处的问题也是如此。学会不抱怨是成熟的开始,对外部环境的不苛求、随遇而能安是真正的强大。
回头看作者笔下的爸爸的角度:
家里不是没有争吵,而是男人的理智和退让(真正的勇气肯定不是在家庭展现吧):
而夫妻也都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本分(大智慧):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
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像克服重力一样去做功、克制和转化自己。
对于那些向往《失乐园》和《廊桥遗梦》的人或许不合适,在诱惑越来越多、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的时代,有很多人都在寻找白月光,永远在路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真正的敌人是深藏于基因中的厌倦,没有人不喜欢变化(change)。当然最好自己能承担随后的责任和演化,不怨天尤人就好。
但就像纪伯伦在“我的心只悲伤七次”中所说: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由着本性(自由主义)当然更容易一些,而夏、林的婚姻,却选择了“困难”的一条路。这是我们文明中一直背负着的儒家“重担”,然而也正是一些人选择了背负而不是放任,在其他古老文明销声匿迹后,我们的文明依然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