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高维度的视角看待金融市场 全球化狂欢结束 中美“新冷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可惜了,这本书至少晚读了5年时间,之前还标记过,在深圳图书馆借过两次2009年版本的书,都是各种原因加上无与伦比的厚度后放弃了。当然,晚读也有晚读的好处,对于里面的很多观点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金融是实体的衍生,只能服务实体,无法超越实体;货币政策只是经济的表观体现,无法左右经济。
在白川方明《动荡时代》中体会到的货币政策(包括流动性、利率)等只是经济的表观体现,无法左右实体经济。货币政策要做,做对了可能市场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做错了可能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实际上,沈联涛在15年前的《十年轮回》中已经提出的这样的观点。
在第十五章《全球金融崩溃》中的《出了什么问题?》的论述中,沈联涛表示,要看明白危机的根本原因,需要追溯2008年金融危机前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所经历的四股潮流:
1、第一股潮流是,在冷战结束之后,30亿劳动力进入市场化经济体,故而接下来的近20年里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量廉价商品和低通货膨胀。
2、第二股潮流是,1990年以来,日本为应对经济泡沫和通货紧缩采取的货币政策,使全球近20年来几乎可以免息地取得日元贷款,也由此催生了著名的日元利差交易。最新一项对全球利差交易的估算显示,这种对不同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差异进行的套利,金额可达2万亿美元,其中一半是日元利差交易。[插图]这为金融工程提供了大量资金,在亚洲危机时期产生过很大影响。利差交易的成功又被杠杆操作和衍生产品放大,成为新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对冲基金的标志性特征。
3、第三股潮流,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金融衍生品的大规模出现。在他们复杂的风险管理模型中,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即认为风险世界竟是一条忽视了长尾的黑天鹅风险的钟形统计曲线!事实证明,正是他们低估了400年一遇风险的可能性,才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4、第四股潮流是,全球进入对市场放松管制的阶段。(这个其实是从20时间80年代,里根时代开始的)
在读完四个潮流后,我很诧异的是,为什么没有从1980年代以来持续的,长达30年的利率下降趋势以及泛滥的流动性。我想了想,或许是流动性泛滥,利率下行等货币政策,其实只是这几股潮流的表观体现——可能是吧。
而有意思的是,作者也在不远的后文呼应了我这样的判断: “廉价劳动力涌入世界经济带来的天赋效应使许多西方银行家误以为货币政策创造了全球低通货膨胀的奇迹,这是个严重的思想盲点。”
是的,当金融从业者自以为是地认为创造了持续多久的繁荣时,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误区中。
货币政策只是社会现象的表观体现,也就是说是这30多年来,全球化加速、廉价劳动力充斥市场,廉价商品充斥市场的,带来全球生产效率提高,更多的财富创造和超大的商品生产规模。这让提升货币规模,降低资金利率以应对这样的资金需求成为必须。但这并不是货币政策造成的,而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造成的。和白川方明一样,沈联涛显然也知道,货币政策只是经济的表观体现,而无法左右经济。
金融只能服务于实体,而无法牵着实体走,不然问题就大了。
二、金融的视角是局限的,要使用高维度和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要将西方的工具和自身社会实际结合。
《十年轮回》,更多是从监管者的角度,去深度剖析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这是作者马来西亚央行行长助力、世界银行以及香港证监会主席等过往经历决定的。
这让作者天然具备很多投资者不具备的,更高维度和跨专业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也几乎可以算作本书的最核心的内容:要使用高维度和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要跳出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这个不管是社会、技术还是金融都愈发复杂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将西方的工具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于一个非中国的,不红不专的经济学者和曾经的央行管理者,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是新颖且需要勇气的。
比如,在开篇的序言中,作者就表示: “随着经历延伸扩展到了全球供应链、商业模式、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和地缘政治等领域。这让我认识到我原来局限于金融和中央银行的视角是多么狭窄。”
“学科领域越分越细越分越专,而世界变得如此复杂,任何简单的理论综合都无法解释科技发展、人口迁徙、环境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复杂范式。说白了,我们不可以用19世纪的眼睛去看21世纪的演变。”
“西方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办法通常是把它拆解,并深入研究这些被拆解的部分。于是出现了许多专业学科,每个学科都是一口深井,对整体缺乏认知。有太多的学科领域变成了盲人摸象,没人看到整头大象。没人能够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把握整体的复杂性。 人类是靠易于理解的简单故事或寓言来解决复杂问题的。简单真理事实上从不简单,但较之很复杂和狭窄的视角,它至少可以连贯地讲述历史发展的模式,也更有说服力。”
三、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稳定带来不稳定,全球化狂欢终结,中美的“新冷战”。
根据我过往的阅读和总结,我一直觉得,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金融危机,都是冷战后的大狂欢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化进入某种瓶颈,这种狂欢就会面临终结的局面。读完本书后,这种观点进一步强化。
实际上,冷战最后的天平倾斜,在中国加入美国阵营,在石油价格逐步回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非常明朗。到苏联解体后,全球化的狂欢变得更加明显。
在60到80年代半导体产业奠定基础后,苏联解体后,美国信息产业迎来大爆发;苏联解体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亚洲东部强势崛起,包括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
甚至这样的影响,还体现在了文艺作品中,极致的物质繁荣带来极致的文化繁荣。以电影产业为例,1993-1994年制作并上映的电影经典不断,以至于1994年被称为电影奇迹之年。
然而,这样的繁荣和稳定是有边界的,只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并不这么想。苏联解体后全球肆无忌惮的狂欢,忽略了风险。大家都受益于更加通畅的全球化进展,而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根本还看不到(认知局限的问题)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稳定带来不稳定,越是有效和稳定的市场,越容易让参与者毫无忌惮地提升杠杠,增加收益。这会出现繁荣带来繁荣,流动性带来流动性的正反馈。但是,等到这种策略失效,崩溃以后,将面临流动性收紧带来流动性收紧,衰退带来衰退的负反馈。
而在2007年及之前,全球主要是在进行这样的正反馈:繁荣带来繁荣,流动性带来流动性。金融衍生品是基础货币超过125倍,如果基础货币稍微收缩,金融衍生品的波动可想而知,它的波动又会反向影响金字塔下方的其他金融资产。
1840年美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接近资产的60%,到1900年下降到20%,在20世纪末低于10%。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30%,如今已经降为1%了。古德哈特教授犀利地问道:“当中央银行能够为银行提供流动性管理时,银行为什么要自己揽这差事呢?银行一直在让中央银行接受它们有流动性‘期权’;它们事实上是将流动性的负面风险丢给了中央银行。”
而现在,这样的全球化狂欢已然迎来终结的时刻。从中美贸易战,从美国《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再到欧洲几乎同样的法案持续出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自建供应链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俄乌战争,中美新常态下的“新冷战”。都在预示着,当前的世界必将走向一个成本更高、效率更低的逆全球化世界。美帝的高利率和高通胀将具备极强的韧性,这在我之前的很多分析中已经明确提到。
而作者也在本书中极具前瞻性的看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
大量的结构调整摆在面前。在西方,创造就业的机会意味着保护主义将会增强,因为保护主义者会要求把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岗位收回来提供给本国人工作,并且会促进新的服务业和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对亚洲人来说,建立全球供应链花费了30多年,如果对亚洲产品的需求迅速式微,就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十六章:治理危机——第五小节:长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