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笔记【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在魏晋时期,流行的是玄学思潮。汤用彤先生曾经下过一个定义,认为玄学就是“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可是这几个字,实在太抽象了,从它们出发,我们没有办法归结出玄学的整体特征,说清楚玄学“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说明它“不是什么”。从而从反面归结出这一学问的特质,进而理解那个社会中,士大夫和高士们共通的情怀。
譬如说,先秦子学百花齐放,而玄学的重点,则仅在于综合儒道两家;汉代的思想注重实用,而轻视玄理,玄学则反过来把哲理放在高位;隋唐的佛学,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顶峰,天台华严,双峰竞秀,然而这一思潮,仅仅由佛门内的高僧领导,而玄学则在整个士大夫阶层内流播......等等。
我特别想比较的是汉代的思潮和玄学之间的关系。毕竟后者是在前者的土壤中发芽的。其实,汉人的学问,和魏晋一样,是融会贯通之学。但是汉朝人的脑子里,缺少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究其愿因,大概是因为大一统帝国是前无古人的作品,所以汉人的精力被用在如何建立一个维系帝国的政经制度上了吧。
所以在汉朝,主流的学问是经学,研究六经成为人们热衷的事务,他们希望从中发现治国安民的良策。他们研习《周易》,讲究的是把八八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五行、四季、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盈亏不已......搭配起来,给出一种占卜吉凶的技术;他们研习《春秋》则偏于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左丘明的如花妙笔,总是在历史和政治之间徘徊。即便是跳出六经之外的道家,也为黄老之学笼罩。标以黄帝之名的思想,也是偏于具体的应用的。
但是汉人的精神发展到后来,就走上了一条歪路。说他是歪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就是学术谶纬化。迷信荒谬的神话、预言。与五经同登大雅之堂;第二,就是经学的繁琐化,所谓“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这种风格的学问自然会走向僵化,被从而被人们抛弃。然后......物极必反,汉朝之后,人们的思想就走向了一条与汉人相关,风格又迥异的道路。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无比繁琐而又显不出高妙的章句之学,被简明扼要的清爽文字代替了。
PS:汉人的学术,并非没有亮点。就我来看,有两部汉人著作足以不朽:第一部是杨子云的《太玄经》,第二部是《淮南子》。《太玄经》我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详细理解,所以不能说什么,而《淮南子》的妙处,则是令我叹为观止的。我总觉得这本书不属于这个时代,而是先秦诸子精神的最后封印之作。它的思想是老庄合称,儒道并举的,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属于道家。老子过于简略,庄子则偏重个人的解脱,淮南子则把道家无为无不为的精神和治国安天下的方略成功的综合起来,数十万言,皆言之有物。从文学角度来说,淮南子效法汉赋,语言华丽,铺陈夸张,风格和老子的清简诗体,庄子的委婉清奇的散文,都有很大区别。(当然,铺陈得过分了,让人理解起来,也不容易抓住重点,这是淮南子的缺陷)。
PS2:
魏晋诸子,大概包括这么几组:
贵无 1:何晏、王弼; 本无宗 1':释道安;
2:嵇康、阮籍;
崇有 3:裴頠;
独化 4:向秀、郭象; 即色宗 4':支道林;
5:《列子》、张湛
6:鸠摩罗什,僧肇。
我了解最少的是《列子》,张湛;
最难下笔的是嵇康和阮籍。因为他们是文人,两个有思想的文人。所以他们的思想是最难归
结的,并不成体系。但是他们的影响又极大,不能跳过。
譬如说,先秦子学百花齐放,而玄学的重点,则仅在于综合儒道两家;汉代的思想注重实用,而轻视玄理,玄学则反过来把哲理放在高位;隋唐的佛学,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顶峰,天台华严,双峰竞秀,然而这一思潮,仅仅由佛门内的高僧领导,而玄学则在整个士大夫阶层内流播......等等。
我特别想比较的是汉代的思潮和玄学之间的关系。毕竟后者是在前者的土壤中发芽的。其实,汉人的学问,和魏晋一样,是融会贯通之学。但是汉朝人的脑子里,缺少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究其愿因,大概是因为大一统帝国是前无古人的作品,所以汉人的精力被用在如何建立一个维系帝国的政经制度上了吧。
所以在汉朝,主流的学问是经学,研究六经成为人们热衷的事务,他们希望从中发现治国安民的良策。他们研习《周易》,讲究的是把八八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五行、四季、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盈亏不已......搭配起来,给出一种占卜吉凶的技术;他们研习《春秋》则偏于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左丘明的如花妙笔,总是在历史和政治之间徘徊。即便是跳出六经之外的道家,也为黄老之学笼罩。标以黄帝之名的思想,也是偏于具体的应用的。
但是汉人的精神发展到后来,就走上了一条歪路。说他是歪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就是学术谶纬化。迷信荒谬的神话、预言。与五经同登大雅之堂;第二,就是经学的繁琐化,所谓“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这种风格的学问自然会走向僵化,被从而被人们抛弃。然后......物极必反,汉朝之后,人们的思想就走向了一条与汉人相关,风格又迥异的道路。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无比繁琐而又显不出高妙的章句之学,被简明扼要的清爽文字代替了。
PS:汉人的学术,并非没有亮点。就我来看,有两部汉人著作足以不朽:第一部是杨子云的《太玄经》,第二部是《淮南子》。《太玄经》我暂时还没有时间去详细理解,所以不能说什么,而《淮南子》的妙处,则是令我叹为观止的。我总觉得这本书不属于这个时代,而是先秦诸子精神的最后封印之作。它的思想是老庄合称,儒道并举的,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属于道家。老子过于简略,庄子则偏重个人的解脱,淮南子则把道家无为无不为的精神和治国安天下的方略成功的综合起来,数十万言,皆言之有物。从文学角度来说,淮南子效法汉赋,语言华丽,铺陈夸张,风格和老子的清简诗体,庄子的委婉清奇的散文,都有很大区别。(当然,铺陈得过分了,让人理解起来,也不容易抓住重点,这是淮南子的缺陷)。
PS2:
魏晋诸子,大概包括这么几组:
贵无 1:何晏、王弼; 本无宗 1':释道安;
2:嵇康、阮籍;
崇有 3:裴頠;
独化 4:向秀、郭象; 即色宗 4':支道林;
5:《列子》、张湛
6:鸠摩罗什,僧肇。
我了解最少的是《列子》,张湛;
最难下笔的是嵇康和阮籍。因为他们是文人,两个有思想的文人。所以他们的思想是最难归
结的,并不成体系。但是他们的影响又极大,不能跳过。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