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有兴趣的地理和历史书
讲地理的书有意思,讲历史的书则更是不乏好故事,但当地理和历史结合到一起,再加上“三国”这个大IP的时候,这样的一本书想必会更好看。地缘政治资深观察者温骏轩的《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那么,它到底好看不好看呢?且行且分析。
众所周知,“九州”是中国的代称。古诗中“九州”之说比比皆是。宋代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写道:“但悲不见九州同。”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九州”之说最初来自《尚书·禹贡》的记载,其中把中国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在其他的传统典籍中,《尔雅·释地》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职方氏》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可见“九州”之说确实是深入人心。
但在很长时间,“九州”只存在于典籍中,并没有实际落地。周代有各诸侯国,春秋战国征伐休,直到秦统一中国。到西汉时,“九州”的概念真正落地,汉武帝提出“十三刺史部”的划分,到东汉末,行政区划分为幽州、翼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交洲,以及长安、洛阳两京所在的司隶校尉部。
在《地缘看三国》这本书中,作者详尽梳理了“九州”——实则主要以东汉末年的“十三州”来叙述——的重要关隘、交通要冲与水系分布,一方面提示足以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自古以来直至今天的地缘密码,另一方面也饶有兴趣地讲述了主要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十三州”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格局对于天下局势有着重要影响,而三国时代总体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时代。
其实,任何时代,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元因素一直都是相互作用的,顶多是哪个因素会占主导地位,而其他因素或明或暗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已。三国也是这样,直至如今的世界其实也依然如此。譬如,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北面,气候因素决定了西伯利亚并不宜居;东面,直至大海而止;南面,基本上也是至大海而止;西面,帕米尔高原成为天然阻隔。以上地理因素几乎是天然地决定了“中国”的大致范围。而实际上中国的形成正是沿着这样的“方向”来逐步形成的。
而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基本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地理屏障、交通要塞、河流水系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等地理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意义的。比方说,曹魏地处黄河流域,其军事策略主要依赖于步兵,而水战不行;蜀汉则依赖于险峻的山地地形,构筑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山城;东吴则凭借长江天险,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水师。所以赤壁之战中,有孙权和刘备的联手,有北方军队的不善水战,曹操一时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而三国的形成与稳固,也与蜀汉与东吴享有的地利之便有重要关系;而蜀汉一次又一次北伐,虽偶有收获,但却进展不大——不过,退则足以自保,因为占居了成都平原和汉中之地,而且北面也有屏障。
不过,讲三国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而用三国历史来讲地缘政治,这才是作者选择了三国作为依托之所在,而且确实也为此增添了不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