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立场和局外者视角下的修行理论——浅谈「通灵传讯」

【以下内容节选自公众号「叶子旅途」,转载请勿修改并注明出处】
传讯类书籍资料因其「通灵」性质而常常被误解,人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可能会先入为主的以“科学观念”进行质疑和否定,甚至将它与某些邪魔化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问题是,我们的头脑所认定的事情难道就没有局限吗?
正如霏爸之前的一篇内容《浅谈科学与灵修》所提到的:我们真的需要对未知保持敬畏、开放和包容之心,放下教条和偏见,跳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之思维模式,才不会被在世这短短几十年获取的匮乏偏颇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认知所束缚。
不可否认且需要强调的是,通灵形式因「通讯载体」(即通灵者)根器品行的差异、动机意向的分别,所获得的资料往往有云泥之别。与旧能量时代下来源渠道接近物质层面,且以满足小范围个体诉求为主的通灵者所产生的讯息迥然不同的是,一颗怀抱着服务地球全人类和高善愿景的纯净心灵,由缘合殊胜的环境条件触发(亦出自双方在更深层面所达成的协议),方有可能获得来自更高层面,以星球众生利益为目标的纯粹资料,同时带动整个时代探寻生命真理的思潮转型。
真理始终在传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式。两千多年前通过转世者(佛陀、耶稣、老子、默罕默德、克里希纳等等)来说法,从而形成了各种宗教。而近代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意识层次逐步提高,高频能量开始提升地球的振动,故而部分心灵清澈的个体就能够和高维意识连上线。
无意厚此薄彼,但仍需一提,传讯说法的弊端是其资料纯正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传讯出处的层次与通灵者素质及现场氛围的适配性,而宗教说法的问题是教义理论容易在历史长河中被人为的曲解,且其阐述方式可能偏向于那个时代和区域民众的群体意识和生活形态。不论无形还是有形,所有说法者千古以来都不断地扮演着一个将内在知识解释与传达出来的角色,都值得献上最高的敬意和尊重。
无论是象征意味,亦或事实如此,我们同时生活在有形(外在)与无形(内在)的世界里。两者互为交织影响,后者真实恒久并具有决定性实质。新时代下,求知者们拥有更多外在的信息渠道和选择权,也更愿意保留自己独特的个体性,追求内在心灵的自由。霏爸相信,求知道路将逐渐步入一种“博采众长、各取所需”的全新形态,而证悟真理本是一条不可复制的独行之旅。
说回通灵传讯。说法者中,除了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赛斯和传讯载体珍、欧林和姗娜雅、RA&Quo和卡拉,实际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巴夏(Bashar)和载体岱罗•安卡(Darryl Anka);克里昂(Kryon)和李•卡罗尔(Lee Carroll);“群”(The Group)和史蒂夫•罗哲(Steve Rother),盖亚(Gaia)和佩珀•刘易斯(Pepper Lewis),另外还有蓝慕沙、约书亚、齐瑞尔、8、麦克等等,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传讯,许多现场资料及在场人员的记录也都相当清楚完备,网上均可获得查证。
“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跨越时空而来,这些资料所传达的讯息和产生资料的形式本身就足以证明宇宙的多次元本质,真实完整的世界远比我们所认识的这个物质领域要宏伟复杂神秘得多。意识和心灵能够跨越次元间的藩篱,确切地说,它们本就具有多次元属性,如果有约束的话,约束仅仅来自于个体自身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以及意识之焦点所在。
很重要的是,传讯类灵修知识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存在着一个以局外旁观者身份、以宇宙性观点和高维视角出发的理论体系。是否接受,读者只需凭乎一心。毋庸置疑,真理存在且超越于所有宗教教义和灵修理论,任何限制性信念都可能阻碍个体的求知和成长。探究真理需要一颗不设边际、开放而有弹性的若谷虚怀之心——这也是霏爸的求知理念。
在「叶子旅途」中,读者将看到各类不同渠道、不同教义派别和理论体系的内容,其中似乎存在些许看似相互矛盾的论述。小异存于大同,霏爸建议读者深入它们背后更大的架构和画面里,着眼其互补而非矛盾的一面。真理不在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中,通过文字语言被有限度地“转译”的真理和真相,需要某种直觉的、一体性的认知。
不同道路上的各种知识,引导你形成自己的信念。了解越多,明白未知更多,求知越多,心灵开阔更多。信念决定现实,思想越无拘,生命越解脱。一旦形成敏锐的辨别力和直觉的领会,你会坚定地、毫不犹豫地迈向你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