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结局已注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崇祯往事,写得很专业,果然是教授水平。
他不坏,也不傻,宫中长大,自幼浸淫宫斗,一上台就斗倒了魏忠贤和庞大的阉党。在拳斗方面,确实很专业。
但是,在施政方面就不行了,毕竟从小没读什么书(因为他的父亲不受祖父喜欢,所以他们父子都没有安排正规教育)另外,性格方面也有问题,因为生母地位低下,被残害致死,从小在宫中看尽世态炎凉,所以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极好面子。又急功近利,想很快实现中兴,导致动作变形,昏招迭出。
施政方面,明朝党争严重,这个有历史原因,崇祯没有认识到其深刻背景,为集中拳力,严禁结党,致使由共同理想和信念聚集起来的东林党瓦解,从此朝政由一群庸碌之辈把持,尤其是温体仁,只会哄他开心,欺上瞒下,狡猾阴险……再一轮一轮清洗中,朝堂都是自己喜欢的人,争宠不绝。
御敌方面,临危启用袁崇焕,可谓明智之举,言听计从,但却被皇太极轻易设计离间,崇祯怀疑袁崇焕通敌,临阵逮捕袁,朝野震动,皇太极梦中都能笑醒……袁崇焕死后,皇太极再无敌手。
平叛方面,陕西山西湖北一带,起义军纷起,各省为自保,都是采取驱逐策略,只要赶出我省就行。有人看出这个问题,奏请给予洪承畴节制三省兵力,崇祯害怕洪承畴势力坐大,未予批准。眼看各路英豪(当时李自成还是小弟)做得越来越大,才准许洪承畴节制五省,但时机已过。后又启用杨嗣昌任兵部尚书,杨的策略是先安内后攘外,即先平叛,再征辽。此策略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各路闯王已经有燎原之势。杨部署十面张网,预算惊人,免不了又要横征暴敛,本来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民不聊生,还要再继续给李闯王送人头。孙传庭上书说寇集中在秦地(陕西),集中兵力歼灭即可,何必全国张网?崇祯看完,转给兵部,指示:考虑一下这个意见。杨看到孙传庭报告,直接扔到垃圾桶,并且对孙传庭怀恨在心……
一系列重大失误,结局已注定。
有一些段落,看得也很可怜他,当了皇帝还穿破烂衣服,袖口都破了,自己都不好意思,边听课(日经课)边掖袖子。最后讲课老师都安慰他说陛下不用不好意思,穿旧衣服是美德。不近女色,别人送他美女,一概不收。餐标一降再降。皇后率领宫女在后宫纺线织布,一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景象,完全不似前朝那种奢靡享乐之风。
可惜啊,决定成败的是重大决策,而不是这些细节。最后还是不能挽回危局,只能一死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