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平常:用妈妈的天性去爱去感受
升级为妈妈以后,对母婴类知识和育儿书籍的兴趣大增,但太教条的内容觉得不适合,反而这类有个人经历和情感投入的成长书籍更符合我的胃口。
不想要做一个完美妈妈,只想做一个跟宝宝一起成长的妈妈。
【书摘】  很多时候,我用一个妈妈的天性去面对孩子,我能给孩子的只有两样东西:爱与平常。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过一种不被他人(社会)捆绑,也不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捆绑在他人(孩子)身上的人生,同时,我们还要肯定个体内在探索的意义,而不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迷失自我。  不要焦虑,要知道有很多事情可能越是用力越做不好,比如“举止自然”,比如爱一个人。我们太容易把爱当作筹码从而占领情感或道德的高点,以此来入侵他人的生活。放轻松,生活里有太多值得去努力的事物,唯独不需要“努力去爱”。  爱他人不是唯一的道路,我们还可以通过探索一种有美感的生活来成全一个更完善的自己。  那些可以轻易获得的,一抬眼就在眼前的,感官的刺激,炫目的事物早已对我不构成吸引力。需要用心才能体会的细微,读一本有挑战的书,进行有营养的交谈,不为抵达某处而开始的长途跋涉……通过这些,训练一颗不受束缚又有觉知的心,在日常生活里获得滋养,拥有对抗虚无的力量。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环境施加给每位女性的负累,我也很难避免。我不认为要兼顾事业又要带孩子是一件轻松的、只有美好的事情。我更愿意说它是一件特别丰富的事情。丰富,就是有浓度、深度和饱满度  我马上四十岁了,人到中年,但内心越来越轻盈了,不管做什么,都感觉到“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也随时可以结束”。  这些日子,也不是多大的麻烦,但拉拉杂杂的小事总把人往低处拖,就好像生活一直在彩排,正式演出永远不会到来。  当有人希望自己有耐心,你认为上帝是直接赐予他片刻的耐心,还是给他一个培养耐心的机会?当有人企求自己更勇敢,你说上帝是直接给他一时的勇气,还是给他锻炼胆量的机会?又如果你希望和爱人的关系更亲密,你想,上帝是要给你们短暂的温馨,还是给你们一个共渡难关的机会?”  我始终觉得,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与真正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过,将会是一生的遗憾。  两三岁的小孩子,你把她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成长,她去听、去看、去感受,去依靠本能认识事物,我相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对自然和外界的认识会成为她这一生宝贵的经历,也会作用于她今后一生的成长。  孩子其实并不需要一个专业的妈妈,也不需要一个专业的育儿环境,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原生态妈妈”,需要的是一个尽量尊重天性的成长环境。  孩子和我们一样,只有内在安宁才能获得更深的幸福。  看起来是玩儿,事实上并不只是玩儿。霍森斯城市学校的校长讲了一个词“self-driven”,翻译成中文应该可以叫作“自我学习驱动力”。“我们很注意保护学生的self-driven,等孩子对表达有需求的时候才教他们读和写,而不是野蛮地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里。”  相对于成绩,Ann说老师们似乎更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是否快乐、自信、有安全感。“有一个好身体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热爱生活、爱他人、与人相处融洽。”学校几乎没有考试,但孩子们会弹吉他、会木工、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些技能总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掌声。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我们都看见有专门为学生准备的木工房、陶艺吧、厨房,甚至铁匠铺。  朝夕相处中能感觉到平等又放松的家庭氛围。每个家庭成员身上那种心满意足的状态特别打动人。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在丹麦见到的孩子,应该是“舒展”吧,是生命自由生长才会有的舒展。  丹麦的孩子都有一颗完整平和的心灵,因为他们的童年是真正童话与歌的岁月。如今看来,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安徒生。  丹麦的设计创意始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创新,有孩子般的好奇和一颗快乐的心实在是太重要了。  愣神中想起一个问题:你在培养谁的孩子?一个说法是:假如你认为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那你培养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假如你认为孩子是家族的孩子,那你培养出的就是家族的孩子。同理,是国家的孩子还是社会的孩子,是人类的孩子还是上帝的孩子……你在培养谁的孩子?  教育不是唠叨,而是做给他看。  桑格格在她的新书《不留心,看不见》里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我看见了你的成长/你生命中/一次次的碰撞/却不能为你做什么/在那么早的时候/我还不能叫醒你。”  你的出现, 柔软了我看世界的眼神。 那些花呀草呀, 都变得生动起来。  不要通过权威,而要通过美感让她感到什么是对的,让她从心里生长出来对规则的理解,而不是臣服于大人的命令  我希望让她感受到一个乐观、独立的母亲形象,我有什么我就能带给她什么。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快乐而安宁地生活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面对女儿,我有义务活得更美好。  一个女人因为做了妈妈,她体内的“母性”就会被慢慢唤醒,更多时候,我只是用我作为母亲的天性来面对女儿。  选择过多,人将面对的不是物质上的精神愉悦,而是欲望,而欲望是填不满的。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陪孩子去自然里走一走,就很容易发现孩子与自然之间那种天然的连接。我们成人千万不要愚蠢到“帮助”孩子断掉这种连接,用商场里那些五花八门的塑料玩具填充起的童年是苍白的。  孩子回馈给大人的永远超过大人付出的,包括读绘本  读日本著名画家上村松园的关于创作和人生自述的三本书(《美人的事》《更有早行人》《一念一事》),虽是人生创作谈,但松园在用大量的笔墨讲她的母亲。  但我听得出这句话里包含的郑重,郑重到她的手里必须做点什么事才可以显得轻松。  其实在这样一个特别丰富、特别嘈杂的世界,我们反而要给孩子一个简单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空白的时间。对于妈妈来说,做自己很重要,给自己留有空间也很重要。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东西里面,就是当我们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想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这个对象里面。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妈妈会失去自我,就觉得我要给孩子最好的,自我不重要了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也不是说一定要跟孩子怎么玩,去参与他的游戏。我觉得更多是心理上的陪伴吧,就是说孩子需要的时候,我就在那儿,我的爱就在那儿。我比较享受的是跟孩子们待在一个空间里,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在看书,我也在看我的书,孩子在玩毛线,那我可能在旁边织我的毛衣。但是他有问题需要问我的时候,我能够去解答,就是那种空间上的在一起,以及这个空间里面情感情绪的流动,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陪伴。  要看书就看那些真正能够丰富你的生命的书,能够对你的成长有帮助的书,帮你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我,面对孩子的时候,你自然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照着书籍养孩子。  如果说轻盈是一种力量,那么,一个孕妇正在失去这个力量。  她在用最轻松的语气教会我:什么叫承担,如何在生命中最沉重最笨重的时刻开始学会对另一个生命负责。  “爱里有悲哀”,女人的一生,要经历的疼和痛又岂止生产?这种感觉相信女人们都懂。但是转念又想,仅仅是轻松和安逸的人生又有什么值得过的呢?在穿越疼痛的过程里逐渐获得心灵的深度,长出有力量的温柔,这才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  纪伯伦那首诗写得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当一个人为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的时候,怕死,不敢死。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就是那句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