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并不贴合内容本身的读后感
本书确实很不好读,不好读跟翻译没有什么关系(虽然我觉得译文还可以更好),连美国人都觉得列文森不好读,可见是真的不好读。
列文森的艺术修养非常高,按他儿子的说法,列氏甚至考虑过去当职业钢琴家。我也因此发现列氏的写作极富音乐性,无论行文还是章节安排都自有韵律、节奏,讲求对位,分明是奏鸣曲的结构。这一点从目录本身就能发现,如第二卷「君主制衰亡问题」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残余物的启示:儒家与君主制的末日(上)」、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四部分 残余物的启示:儒家与君主制的末日(下)」,
很明显就是在模仿奏鸣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曲式。
再如第三卷「历史意义问题」的第五章「理论与历史」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标题分别为:
一、理论
1.歧义的思想意义
2.歧义的道德意义
二、历史
1.歧义的道德意义
2.歧义的思想意义
从阅读习惯来说,当然是先读完一再读二,但从写作角度或者思考角度而言,这两部分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两节想像成钢琴曲谱,分别对应左右手,是在展现一种复调的结构。
列氏十分擅于反向思维,因而有些无情,甚至略显刻薄,容易刺激和「伤害囗囗人民的感情」。这种反向思维所得出的诛心式结论,有时却不免遮蔽了更为复杂的背景和过程而让人生疑,但读起来确实很爽(爽也是一种刺激)。
列氏的知识十分广博,远远超出了历史学和中国学的范畴。从他所频繁引用的著作(怀特海、奥克肖特、萨丕尔等)来看,列氏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历史学者」,更像是一个喜欢思辨的、富有科学素养的「历史哲学」学者。我觉得,他即使不以中国研究为职业,也完全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正如他去弹钢琴也能够养活自己一样)。
列氏的著作包含了一点考证、一点思辨和一点美感,这简直是我所认为最为完美的人文学术研究。哪怕不能同意他的观点,但还是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智力的愉悦。而且,阅读难度的存在又使得这种愉悦并不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