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让你轻松跨过认知的桥梁
读战争方面的书多了,但是从技术的方面谈战争,这类型的书还不多见。
《战争与技术》是牛津通识读本,所谓的通识教育,现在是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相当于桥梁,通过这些桥梁,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观念的人群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大家都可以得到教科书之外的一些知识。
这些知识于某类人,也许也是常识,对于另外一类人,可能是一生都不会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自然接触到的知识。 前一段时间看电影《奥本海默》,对战争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一种技术的运用,会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甚至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这些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乎技术发明人和执行者本人的想象,就像一个好的驯马师,有时候也控制不住脱缰的野马。
奥本海默后来拒绝接受氢弹的研究,和前面的这种不可控力也有很大关系。 读《战争与技术》,发现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就像一只手伸出来都有黑白两面,技术对于战争,也同样如此。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西方的历史,我们东方人看来有些遥远和陌生,但是里面的一些环节和路数,对于我们以后系统了解东方的战争历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从史前作战讲起,一直讲到正在进行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武器系统,短短100多页,见证了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有一种快进看影片的感觉,又兴奋又震撼。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几个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护城墙也曾经是一种技术,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了公元前3000纪的这项防护技术。当时的人们很尊敬能够建造城墙的人,认为是他们打造了坚不可摧的城邦。想想看,拥有坚固的城墙就跟现在的足球运动中拥有了一位好的守门员一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中国由道士炼丹而发明的火药,走向西方之后,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武器,游牧民族的马上战略在这种转换面前,失掉了他的绝+对优势,从此大量的步兵取代了骑兵。
当苏联人成功的发射出人造地球卫星之后,技术拓展了人们的战争空间,从此人们不再拘泥于地面作战,战场直指天空。 这本书中还附有术语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战争的术语。
比如适当技术,简单地来说,就是技术必须具备时空的要求,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合适发挥合适的作用。拿个电视剧来举举例子吧,在《琅琊榜二》中,身处内陆的大梁国技术人员研究出了造船的技术,然后一直束之高阁,几十年没有得以运用,最后甚至要当做废纸扔掉,可是这项技术,却是他们的邻国——拥有大量海域的东海国求之不得的宝贝。这项造船技术就属于适当技术。
这本书还是中英双语,不论是喜欢战争知识,还是学习较为复杂的英语知识,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