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

文/环珮空归 (2008-11-14 01:22:18)
写不出什么来,去书堆里想拖出《诗经》定题,到手却是本《扬州画舫录》。这种调子的资料书,我还是愿意买的,且希望作者阐述的越少越好,仅仅把名词解释了即可,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我的思维——总是想择日细读,再在史料中扒拉出点什么来。可惜,可惜。只有这逸志却无这闲心。
李杜老师的十句诗评点中,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说解开的不是衣裳,是裙角,是掂裙上楼的必然结果。因为太熟这句,便一直没究竟过,这次经他这么一提,倒让人警醒了。看过一句说相传四千多年前,黄帝定过“上衣下裳”制度。依理,裳是裙了。而且我们在影视剧与书典中熟悉的无论石榴裙,还是百褶裙,都够累赘的。例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和几个小丫头在草丛中玩耍,被推入水坑中污了石榴裙,还得宝玉出马借了袭人的裙子顶上才作罢。可见这类裙子美则美矣,却是很不利落的。
古衣古裳这事,我是耿耿于怀的。曾对友言,到了退休后,是必然拿此下刀的。源于在改朝换代,包括胡风满服等的风格与汉服或者交相渗透或者重新洗牌下,造成历朝各代大有差异。而与之对应的发髻,发饰,窗床桌椅围屏楼阁都各具特色。这给重视细节的文字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一篇严谨的穿梭于历史中的文字,无论小说还是纯文学研究都必须注重细节,只有全篇细节统一了,才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像我们买品牌衣服,大小商标、上下扣子,甚至绣花缀花都要LOGO统一了才是真品。
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八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简易武侠类的作品已不能满足我们的口味,我们需要的是重现历史真实感,故事可以不是历史真相,但环境要是历史真相。可如今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故事情节也就罢了,就是因为篡改的佩饰服装包括语言不伦不类,让人抨击为“山寨版”的。若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严肃对待,怎么好意思拿去参加什么戛纳电影节。后果一是误导外人,以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审美有差异,乱穿乱套;二是误导我们子孙,以为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也可以创造历史。
《扬州画舫录》里有讲很细致的东西,例如浴池篇,用寥寥数语说明了浴池的构造和价格。染房篇,甚至把每种颜色都细分出来,仅绿就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蘋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这让人大为好奇,官绿想来是当时官服的色调了,那么蘋婆绿又是什么。急于手头无一资料,只好凭借想象,让这些绿们在绢布的飘舞下,晒满一院子。而我,该独步其间,轻解罗裳,去探个究竟才是。此外漆器篇,提到的“半剔红”也罢了,就是雕红漆,那么“楯槛”看字面是说栏杆的吧,是漆器中雕刻物中的雕栏画柱?和我们现在的平遥漆器又有何差别?
还有,古时的褶裥裙,我们本以为是缝圆了的,却不知有“六福家居,八幅会客”一说。而晋代的笏头履、高齿履,我们也不能清楚的辨别,谁愿意去文人墨客的书画中探究呢。我愿意。是这迷宫一样的专业名词让我心生神往,我想,我该是寂静的端坐在万卷书中,一项一项的去揭开这些谜。你看,仅仅这一本小册子就有许多嚼头可研究,何况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无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乃至小老百姓的着装和生活风俗呢。
《红楼梦》中,被贾母命令画大观园行乐图的惜春,当接到命题后,就面露难色,幸亏有宝钗帮忙点兵点将献计献策,才一展蛾眉。我这半夜一抖搂,点兵点将的恐怕只有自己了。所以我的罗裳,总要解在兰舟处的故纸堆中。而我尝坠入其间的灯红酒绿不过是尘埃,终归要灰飞烟灭去,顶多酿一个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旧梦。
而你们不过都是旧梦中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b9gy.html
写不出什么来,去书堆里想拖出《诗经》定题,到手却是本《扬州画舫录》。这种调子的资料书,我还是愿意买的,且希望作者阐述的越少越好,仅仅把名词解释了即可,这样才不会影响到我的思维——总是想择日细读,再在史料中扒拉出点什么来。可惜,可惜。只有这逸志却无这闲心。
李杜老师的十句诗评点中,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说解开的不是衣裳,是裙角,是掂裙上楼的必然结果。因为太熟这句,便一直没究竟过,这次经他这么一提,倒让人警醒了。看过一句说相传四千多年前,黄帝定过“上衣下裳”制度。依理,裳是裙了。而且我们在影视剧与书典中熟悉的无论石榴裙,还是百褶裙,都够累赘的。例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和几个小丫头在草丛中玩耍,被推入水坑中污了石榴裙,还得宝玉出马借了袭人的裙子顶上才作罢。可见这类裙子美则美矣,却是很不利落的。
古衣古裳这事,我是耿耿于怀的。曾对友言,到了退休后,是必然拿此下刀的。源于在改朝换代,包括胡风满服等的风格与汉服或者交相渗透或者重新洗牌下,造成历朝各代大有差异。而与之对应的发髻,发饰,窗床桌椅围屏楼阁都各具特色。这给重视细节的文字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一篇严谨的穿梭于历史中的文字,无论小说还是纯文学研究都必须注重细节,只有全篇细节统一了,才能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像我们买品牌衣服,大小商标、上下扣子,甚至绣花缀花都要LOGO统一了才是真品。
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八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简易武侠类的作品已不能满足我们的口味,我们需要的是重现历史真实感,故事可以不是历史真相,但环境要是历史真相。可如今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故事情节也就罢了,就是因为篡改的佩饰服装包括语言不伦不类,让人抨击为“山寨版”的。若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都不严肃对待,怎么好意思拿去参加什么戛纳电影节。后果一是误导外人,以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审美有差异,乱穿乱套;二是误导我们子孙,以为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也可以创造历史。
《扬州画舫录》里有讲很细致的东西,例如浴池篇,用寥寥数语说明了浴池的构造和价格。染房篇,甚至把每种颜色都细分出来,仅绿就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蘋婆绿、葱根绿、鹦哥绿”,这让人大为好奇,官绿想来是当时官服的色调了,那么蘋婆绿又是什么。急于手头无一资料,只好凭借想象,让这些绿们在绢布的飘舞下,晒满一院子。而我,该独步其间,轻解罗裳,去探个究竟才是。此外漆器篇,提到的“半剔红”也罢了,就是雕红漆,那么“楯槛”看字面是说栏杆的吧,是漆器中雕刻物中的雕栏画柱?和我们现在的平遥漆器又有何差别?
还有,古时的褶裥裙,我们本以为是缝圆了的,却不知有“六福家居,八幅会客”一说。而晋代的笏头履、高齿履,我们也不能清楚的辨别,谁愿意去文人墨客的书画中探究呢。我愿意。是这迷宫一样的专业名词让我心生神往,我想,我该是寂静的端坐在万卷书中,一项一项的去揭开这些谜。你看,仅仅这一本小册子就有许多嚼头可研究,何况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无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乃至小老百姓的着装和生活风俗呢。
《红楼梦》中,被贾母命令画大观园行乐图的惜春,当接到命题后,就面露难色,幸亏有宝钗帮忙点兵点将献计献策,才一展蛾眉。我这半夜一抖搂,点兵点将的恐怕只有自己了。所以我的罗裳,总要解在兰舟处的故纸堆中。而我尝坠入其间的灯红酒绿不过是尘埃,终归要灰飞烟灭去,顶多酿一个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旧梦。
而你们不过都是旧梦中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b9gy.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