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女儿”痴恋“诗词父母”的眷眷深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谈词:叶嘉莹品最美古词》中说:以文会友,不其然乎。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叶嘉莹,这个“诗词的女儿”,她常说:莲实有心应不si,人生易老梦偏痴”。她以女儿的痴恋之心,深深懂得“诗词父母”的眷眷之情。她的解读,
让我们熟悉的那些词句,瞬间焕发出全新的美感,原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诗词,竟然蕴含着千回百转的心思,缠绵细腻的情致。
赏千年佳作,品诗之境阔,悟词之言长。
叶先生以国学大师、她的偶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诗词的三种境界开篇,为我们解读如何写好、读好一首诗词。瞬间,化解了我的蒙昧,震撼了我的认知。此之前,我也许只是读诗词而生发一点感受,但从未如此深刻过。
她文史哲融合解读诗词三境界,告诉我们好的创作者,就是要有给读者送礼物的心境,她写道: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那好的读者,就是要在作品的意象中,生发出自我的感受、感情和思想。这就形成了双方一种微妙的感应,这种感应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就像这三境界,我们也不必一定和王国维老先生的感受完全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有了直击心灵的触动和力量,就使作品有了不息的生命力,这就是艺术的价值魅力和存在意义。
俞伯平说:做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词不需要讲道理,能想象出那画面就好,顺带再有了人生感悟那就是上了境界。
叶先生结合词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人间词话》看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四大家的风格。赏析了大晏、吴梦窗、静安的词。凝炼出词人们的写作风格及要表达的感情,先生身在词内,感知词义,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词作的差别;又能身在其外,提炼出他们对中国词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足见先生词力超群。
词,这种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学情物,历经千年熠熠生辉。 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了词意,重新发现了古典之美,甚至重新发现了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词和叶先生的深情 。
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照进屋中,光影交错中,我合书,用笔记下了一些文字,以作为对先生和这本书的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