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子碎了,功与过,都留给了后人评,做事后感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明思宗朱由检。
因为年号崇祯,人们又称他为崇祯帝。他死后,南明的弘光帝追谥他为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谥为毅宗,清朝又追谥他为怀宗,乾隆时又改谥为庄烈愍皇帝,所以史书又称他为思宗、毅宗、怀宗或烈皇帝。

整本书共十章。以十个专题描述了崇祯帝在位十七年的末世图景。完整呈现了明思宗朱由检的一生。即位即杀魏忠贤、罢阉党,励精图治、极想有为,却自缢煤山,明亡。

南瓜很喜欢第四章“西方传教士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践行并发展了范礼安“文化适应”的传教策略,带来的西方科技文化书籍和仪器,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图学、机械工程学、物理学以及音乐、美术、文字拼音等中西文化的融合,呈现的开放环境,以及明思宗对科学技术寄予厚望,对西方传来的天主教怀有好感,这在明朝诸帝中实属罕见。客观上为人民对未知事物的探寻、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如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方以智《物理小识》、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等,这些科技名著,在明朝漆黑中绽放光芒。
遗憾的是,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急功近利,未能认识到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依旧固守以农立国、重本抑末的传统,未能在重视农业的同时有力保护、扶持工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崇祯元年(1628)重申海禁政策,从而阻滞经济的发展,堵塞了多种税源,使国家的财政困难无法得到缓解。
整本书读下来,心情较为沉重,幸好是与《知否》穿插着看,这样不至于看的太累,得以舒缓一下神经,也让南瓜对于这本书有一点点新感悟。
能抓住的是现在,经验是过去积累,可偏偏你对未来是有感触的。这大概就是普通人焦虑、自卑、焦躁等负面情绪的源头了。
少年心气,是一腔热血的勇敢向前。可不知,命运的齿轮转动悄无声息。待惊觉,或依旧或激烈或一滩随阳落余影。

正如书的封面,暗色里的瓷盘,是不显眼的亮色,它是珍贵的,也是易碎的。
盘子碎了,功与过,都留给了后人评,做事后感慨。
另外,本书引用太多原文,有些地方看不太懂,希望后面这类书能做点翻译或者解释,很是影响阅读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