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时两周,写下两万多字读书笔记的思考是对这本书致以的最崇高的致意。从我自己的收获见要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这是难得的一本逻辑清晰、案例丰富同时又拥有比较理论视野的讲义。很难想象这是2003年出版的参考书,其写作水平放置今日依然是明珠般的存在,也让我彻底打破了对教材的刻板印象。在这本书中,跟随周雪光的理解,我粗略领悟到了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周从核心问题、前提假设、因果机制、理论命题、实证研究的步骤讲解一气呵成,让我自己的逻辑也有一定水平的锤炼,打破了自己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学生对「理论」原先的印象。
其次,作者在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比较理论框架,对于如何去定位自己的学术研究、如果去进行实证研究都进行了介绍,涵盖内容很全面,让我受益匪浅。
赞美的话过多,就不一一赘述,这里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1.在写声誉比较研究的这一章时,周忽略了对声誉这个概念下严格定义,只是作为一个实例的集合寸杂,其实从制度学派对声誉的研究来看,它的范围远超过经济学和社会网络学派的研究内容,对声誉的定位在我看来也不太相同,这点在书中说的似乎不清楚。
2.或许考虑到教学问题,实际上“有限理性”这两章可以合并,同时也可以写的更融会贯通一些。在书中对有限理性和完全理性的定义,我个人觉得有些模糊(可能是我的问题)?例如,有限理性的定义是指人们无法完全按照理性去做事,这里似乎应该对理性应该更明确定义一些?经济学中的完全理性在我看来指的是在充分、中立信息的条件下,有明确目标的人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有限理性是否可以定义成在有限、模糊信息的条件下,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按照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心理机制去行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薛子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