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史的哲学
不可能再也不迷茫,不可能体验不到荒诞,只沉溺于片刻心安的一念。
我们为什么要读哲学?我们为什么要读哲学史。终其根本,是对世界的无法把握。这种无法把握产生了疏离感,这种疏离感策动了探索欲。虽然知道人类历史上如此之多的智慧之人都没有得到任何令人安慰的结果,我们还是毫不犹豫的打开了哲学史。
哲学史有很多,《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为数不多的中文作者中我推荐的一本。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了西方哲学史,探讨哲学历史和哲学家贡献的书籍,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深入又广泛的视角,以理解哲学家们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看看这些粉墨登场的人物: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罗,之前没有太注意到的一个大家。弱小时靠哲学发家,一朝强大了便狰狞着面目反咬一口。哲学帮助弱小,却反被变强了的弱小点上一把诛心之火。
莱布尼茨,他作为哲学家是一个泛神论者,以先验理性可以成为逻辑主义的先驱;他作为数学家是演绎推理的大师,也是数学“定义”形而上学的赋予者。
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经院的衰退和人文主义的相关发展使得教会失去了传播力。被教会长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经院哲学开始衰退——大部分学者的创造力下降,没有自己的见解,多是拥护旧有的理论,而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没有其它学科的佐证的哲学不成为哲学。既然万事万物都有联系,完美的哲学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就是无数哲学家所梦寐以求的“真理”。但是很可惜,人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真理的,就像意识不能完全认识客观存在一样。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认同尼采的思想,或者任何一位哲学家的观点。 但是不能因此而觉得尼采的“病”,是由尼采的思想而导致的。
克尔凯郭尔不仅仅在内容上是“反哲学”的,在著作的形式上也同样是。他的作品与康德、黑格尔那种体系化的哲学论述有着巨大的区别,是反体系的,并且也反普遍化的概念,他很少用哲学性的概念去论述,而是将其哲思融入到诗意的文学作品当中。
罗素则提到了两个忠告,一是关于智慧:永远只看事实。一是关于道德: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连他的老师罗素都说,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人物最完美的范例”。
哲学就其历史目的来说,是一切科学中最伟大、最严密的科学。就思维本身而言,哲学与科学同样具有超越性的地位。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对哲学史的全面覆盖。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近代的尼采和萨特,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背景,还深入分析了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和理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位哲学家的独特贡献,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发展的。
书中对哲学概念的解释清晰易懂,尤其是八卦居多。无论是哲学新手还是有一定哲学背景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日常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和贴近实际。
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哲学思想的回顾,也提出了对当代和未来哲学发展的展望。作者讨论了现代科技、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对哲学的影响,以及哲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去思考哲学如何适应并塑造我们的现代世界。
理解哲学的意义,以把握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根本规定为前提。这里既关乎何为哲学,也与哲学何为相涉,二者在更为本源的层面又基于成己(认识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与成物(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基本存在处境。哲学不仅在实然的层面关注世界是什么,而且也在当然之维关切世界意味着什么以及世界应当成为什么,由此,哲学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的价值选择提供某种引导。人总是具有终极性的关切,从何物存在、如何存在,到何为理想的存在、人自身为何而在,等等,都属于人需要关切的根本性问题,通过为人的这种关切提供广阔的理论视野,哲学在另一个层面展示了其内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