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第二圣殿终将毁灭?
(仅看阅读建议的话,直接拉到最下面附言部分即可)
引言
言及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耶路撒冷始终是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一块顽石,单单一个三教圣地的名头就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更遑论其与古罗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缔造了古代西方璀璨的文明!
阅读过程
初看这么一本大部头的书,不觉心中一惊,因为对于古罗马与耶路撒冷的了解并不太多,深怕难以读完。然而本书从公元66年—70年第二圣殿的毁灭切入,把读者置身于那场战争之中,让读者感受到罗马兵团的铁血以及耶路撒冷犹太教内的纷争,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罗马一定得去毁灭如此一座圣殿呢(毕竟在这四年间独立的耶路撒冷内部内讧四起,是对罗马帝国的统治构不成威胁的)?
带着这个疑问,打开正文部分,总共分了三部分,第一部讲述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第一章、罗马荣耀的来源于耶路撒冷辉煌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第二章、罗马统治下的世界的政治,贸易,文化等等;第三章则是罗马帝国对于其统治之下各大行省各个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的宽容,因为帝国军团所踏之地极度广大,因此民族众多,文化,宗教更是数不胜数(此时我更困惑了,既然罗马帝国有如此大的宽容度,为何容不下区区一座圣殿呢?纵使它未在圣殿中为罗马皇帝献祭)。第二部则更加详细地从身份,社群,观念,生活方式,政府以及政治等方面叙述了罗马与犹太人的不同之处,比如宇宙观方面,罗马万神殿表明了其认为神是与人同行,进步发展的,甚至人可成神;而犹太人在单一的神面前俯首称臣,认为世间只有上帝这一唯一真身。比如在生活方式方面,罗马人纵欲,犹太人禁欲。比如战争方面,罗马对外宣战的信念始终是保卫罗马城(纵使是那些侵略战争),而犹太人的战争则是遵从神谕,耶和华上帝在上的指示。等等。简言之,第二部分揭露了表面相似之下的罗马人与犹太人的内外不同之处。前面两部主要从普通人到贵族,进行了一个详实的背景介绍。
第三部大标题是冲突,具体阐述了第二圣殿的毁灭,犹太人与罗马帝国对于此事的回应,在罗马长期和平的温床之下基督教这一世界宗教的悄然兴起以及壮大,以及最终旧罗马和犹太人的耶路撒冷的衰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和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的新生。
释惑
公元66年—70年的第二圣殿毁灭之战,不仅仅是因为其不在圣殿中给罗马皇帝献祭(这只是导火索),更是内部缺乏铁腕政权对于骚乱的强有力镇压、时任罗马总督的贪婪与无能,被统治下犹太人申冤无门的累积等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迎来了公元66年凯斯提乌斯的军团镇压,但是其无能的指挥导致镇压失败,这个胜利让犹太人产生了错觉,这也导致了后面四年里内部龌龊龃龉内讧不断,直到迎来了帝国的倾力一击时才短暂团结在一起。
在凯斯提乌斯兵败之后,帝国也派出了另外的总督率大军完成征服,那么为何庞大的罗马帝国却用了如此长时间才征服呢?
聚焦于罗马城中,帝国皇帝于这期间逝世,导致了帝国陷入内部政治权利的争夺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之后,最高的政权却被此时进攻耶路撒冷的统帅,有合格的庸才之称的苇斯巴芗获得,以后其子—提图斯,代替其父率领罗马军团,攻破耶路撒冷,并焚毁圣殿(虽然记载说是一名罗马士兵的失误所致,但是其后该士兵也并没有受到严惩,所以事实如何,谁知道呢?)。为什么苇斯巴芗在成为皇帝之后,提图斯急不可切得攻破耶路撒冷,不惜一切代价呢?那是因为,对于崇尚军事荣耀的罗马人而言,苇斯巴芗急需一场军事胜利以及凯旋士来作为他登基的基石,这也是他以及他后面几位皇帝一直强调对于犹太人的重大胜利,以及对于犹太人重建圣殿的不同意所在,只要圣殿废墟尚在,他们的统治正当性就牢不可破。
至于后世的君士坦丁,作为一名合格的基督徒,更是不可能重建圣殿,而是在耶路撒冷新建了众多基督教堂以及基督建筑,因为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却视犹太教为异端,认为犹太教圣殿的毁灭就是因为其害死了耶稣,否认犹太教的耶路撒冷就是肯定基督教的正确,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因此,第二圣殿必然是会被毁灭的!
附言
1、本书引经据典,史料繁多,对于初读者不是太友好,但是也不是不能读,就是会比较吃力,有兴趣者可以先从赵林老师的《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入手,再来详读此书;
2、本书的翻译偏向于西方的语序,初读者可能不太习惯,会慢点也是正常,另外本书的一些时间、翻译等等校正有误,不过对于如此一本有内涵的书,个别缺点,瑕不掩瑜;
3、以上,仅代表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