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印度人能做朋友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东方的印度,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国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漫长悠久的历史。它与英国之间的碰撞,不是一次简单的相遇,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冲击。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印度之旅》通过一次独特的旅程,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碰撞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告诉我们当两大文明相遇时,到底会发生什么。
阿黛拉小姐和摩尔太太从英国远道而来,她们对印度充满了想象与好奇,她们渴望了解当地的印度人。然而她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与他们之间天然存在着一道道障碍。这些屏障,不仅仅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更是殖民与被殖民、奴役与被奴役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是“大英帝国”真正形成的时期。
英国的成功在于自由贸易,由于本土面积和人口有限,只有通过殖民地来实现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新大陆,原材料供应和商品市场受到巨大的冲击,它不得不将眼光从太平洋移到大西洋。而欧洲大陆也在限制英国原材料的进口,逐渐对英国了关上大门。英国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样,印度相较于其他英国殖民地,变得越发重要。
181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让更多的英国人能够参与到与印度的生意中去。许多年轻人都把去印度作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出路。去印度成为一个大的潮流和趋势,成为当时英国年轻人的首要选择。
直到1920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主张“非暴力”运动,带领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地统治。
E·M·福斯特的《印度之旅》出版于1924年,小说正是以此为背景。在阿黛拉小姐和摩尔太太从英国到印度的时期,英国和印度之间正充满了偏见和不信任。
到了印度后,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英国身份,处处以表现自己的英国身份为荣。而对印度也带着根深蒂固仿佛与生俱来的偏见。这一点,在“球场分手”的那段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阿黛拉刚到印度,在对待印度人艾斯医生的问题上与担任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两人在马场比赛的广场上信誓旦旦的分手,在分手过程中,两人彬彬有礼,冷静克制,都对以英国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感到非常满意。作者这时说:“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让问题变得没那么严重,因此他们当然可以继续做朋友,而且友谊长长久久。”
可是很快发生了一场小小的车祸,让阿黛拉意识到印度的“危险”。于是她“紧张地表示:‘罗尼,我想收回稍早在广场上所说的话。’罗尼同意当作一切都没发生,于是这对男女又恢复原本准备结婚的未婚夫妇身份。”
为了迎合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小姐对印度需求的兴趣,行政长官在英国人俱乐部策划了一场名为“搭桥派对”的活动。尽管表面上印度人和英国人聚在一起,实际上他们各自占据一席,互相之间既不打招呼,也不展开交流,整个场面都依赖着彼此的猜测和低声耳语来揣摩对方的想法。“阿黛拉觉得这些旅印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态度相当不友善”。
摩尔夫人问罗尼怎么会这样,罗尼说:“英国人到这里来,是为了主持司法正义,维持秩序和平。这就是我的想法。我们不应该把印度当成自己家一样。”他就是要在印度做个英国人。实际上,在那个时期,他们不祈求互相理解,英国人不想成为印度人,印度人也不想成为英国人。
他们来到印度不久,遇到了艾斯医生。作为一个印度人,他的谦恭和热情打动了两位女士。但是,当艾斯医生带他们参观附近的神秘石洞时,故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小说的主题由“理解”变成“冲突”。
艾斯被指控企图强奸阿黛拉,并因此被捕。英国人的偏见和歧视进一步激怒了印度民众,他们聚集在法庭门外,进行声援和抗议。最终,在审判庭上,阿黛拉以极大的勇气,坦白中了事情的真相,无辜的艾斯获得释放,人性的光辉超越了文化的界限。
但是,在书中,读者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也许,一切都是幻觉,正如东方的神秘。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后果是何等的巨大,而要实现真正的和解又是多么的不易。
1947年8月15日午夜,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英属印度的历史结束。
那么,就如本文标题所说,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印度人能做朋友吗?在本书最后,作者写道:“这两人所骑乘的马儿并不希望他们现在就成为朋友--因为这两匹马儿各自转身。这片土地也不希望他们此刻为友,因为满地的石头让他们的马儿无法并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