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后记的后记
这是我写过的第四本书,第一本小说集。
收录的科幻故事创作于2018年至2023年,五年间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急促,我的生活也随熙攘的大多数被推搡被弯曲,可所有这些打落在文字上,又成了疏疏斜雨,只在零星段落里渗出水滴,拧结全书头尾的仍是那股随我生长至今的执拗:向往空旷,追寻纯真,试图去解开(至少是松动)某些永恒问题的绳扣,为它们给出一些兴许稚嫩兴许荒谬但自笃无疑的答案。
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于2005年,19年前,那时我16岁。一本以十二星座为主题的幻想小说,有九万字,但细节已全不记得,只能以如今的眼睛回望猜测,那应该是一个孩子对脑内幻想的肆意宣泄,因为喜爱战士与神力,便写了王国和战争;因为喜爱剑与魔法,便铸了剑,谱了魔法。那时我对周遭贫瘠的厂区生活全不在乎,一心沉溺于电视机和动画片连接的广阔天地,渴望用简单粗糙的认知工具,藉由幻想向生活发出一些挑战,给出一些答案,并将这广阔天地和正确答案传扬给身边的所有人。19年过去,这个最初的创作冲动仍有部分碎片落入《春天的奥德赛》里,但彼时那些无穷无羁、永远快乐、只为满足自我的幻想,却早不在了。或者说,它们还在,但调用它们的工具消失了,一流经大脑和双手,就会沾染上生活的杂质。
在34岁这个年纪,我隐约察觉身上的压力以及即将到来的责任;在做了八年的影视策划和图书编辑后,见过太多最优秀的和最底流的作品,我意识到自身写作能力的位置和瓶颈。所有这些让我的表达欲望越发萎靡,直至已经不愿在书里多写一个与故事无关的字眼。甚至写故事本身,也慢慢地变成一种痛苦的折磨。我发现我无话可说。
将这种萎靡归结于懒惰和逃避是说得通的,但这并不会改变表达即是痛苦的这一事实,该去寻找的是前路。苦行僧愿意忍受鞭打,只因为这苦和痛本身是有意义的。所以,尽管已经不再愿意写豆瓣,不愿意做影评,不愿意发朋友圈,不想卷入任何艺术讨论或意识形态争吵,极尽所能缩窄所有无意义的表达,可故事,终归还是想写下去。
写得稀烂,写得苦楚,也要写。
也许终有一天,生活会将我完全吞没,我会与现实和解,与脑内所有的幻想告别,但至少现在,那一天还没有到来。
这就是这本小说集的来处。
书中的五篇故事,《春天的奥德赛》《微暗的荒野》和《繁花将尽》是一个松散的小系列,前两篇分别是第五届和第七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组的参赛作,前者获得了特邀评委选择奖,后者获得了首奖。而《繁花将尽》则是早有构想,但匆匆成稿于集子deadline前,也是整本书里最长的一篇。三篇小说的主题分别是“诗”“故事”和“语言”,我将它们命名为“言语三部曲”。这里的“言语”所指代的,不仅是中文和英文,普通话和方言,更多是萨丕尔—伍尔夫语言理论所定义的,决定思维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框架。从某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我们的习惯用词,我们的说话视角,甚至我们话语中感叹词的密度,都全然不同,没有一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操持不同的语言,相互拼凑,刚好拼成一个我们都可理解的认知概念,实现了类似交流的假象。我始终认为,归根结底,所谓共通性语言只是一种幻觉。
《春天的奥德赛》设想的是“如果每一句话能够创造一个平行世界,那里该会如何”;《微暗的荒野》讲的是“故事是否能塑造我们的自我意识”;《繁花将尽》则来自戈达尔的一句箴言,设想了一个“每个人的语言在物理上就完全不同,只能依靠翻译机勉强交流”的国家。三篇小说都来自我对互联网时代语言系统狂欢化崩坏,对疫情和后疫情期间各类新语词的滥用,以及对审查和其他因素造成中文被肢解的深深失望,以及对更大危机的忧虑。毁灭一套健康的价值观,有时候只需要抢夺他的语言,或者强迫他说一种语言。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存在。
但是,尽管主题统一笃定,每篇故事的最终呈现都与我的预期不同。一旦填入情节,填入人物,我就无法将它们仅仅视为服务主题的工具,哪怕许多情节弱化了主题,我也希望故事本身完整、均衡、好看。当然,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自己能力范畴之内,极尽所能实现上述目标。成果参差,只能由读者评说。
《陆上飞行》写于2021年,参加了第二届贺财霖·科幻文学奖,获得了当届银奖。故事最初来自给MOOK《离线》写的一篇探讨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的稿子,设想了一种终极混合现实的形态,以及人类艺术和生活会因此被如何塑形。写这篇小说时刻意与类型小说拉开了距离,用了一些严肃文学的手法(也可能只是一些腔调),因此文字呈现上与其他几篇有所差异。也好,总要有异类才算完满。
最后一篇《那疯狂又愚蠢的爱》在时间序列里位于最早,2017年末,故事本身我没有什么可提,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可能是因为其后很多次想复制它,结果都告失败。兴许它是一种独属于某一时间段的印记,就像随笔一写,没有前面那些小说背负着的表达和重担,却刚好适合拿来做收束。
这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一本裹含各种风格、主观臆断和模仿的科幻小说集,离伟大相去甚远,甚至跟普遍认知里的科幻也关系稀薄——没有星球和飞船,没有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宏大的设定。那些生活的杂质最终被我拆解掺入天真的幻想,变成这本书的肌和骨。但这些,就是我目前所能写出来的最好的作品。
所以,希望每个人能读的开心。
最后,感谢豆瓣阅读平台,本书责编小吴老师,营销编辑小李老师,插画师徐行老师,策划人黎幺老师,以及引荐人翅目老师。希望我们的确一起做了一个不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