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的亡国之君,无奈的历史进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明史研究专家,陈梧桐老先生对史料的运用简直俯拾即是。
说是讲崇祯,其实说的是晚明政治生活图景。整篇文章围绕明思宗展开,聊一个勤政王权如何成为了亡国君。而他对崇祯如何确定的丢掉了性命以及国家,也表达了鲜明的剖析:性格因素一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刻薄寡恩,强征民赋,任用宦官.介入党争,铁公鸡,忠奸不分等等。
整书不拖泥带水,刻画了鲜明的崇祯.李自成.张献忠.袁崇焕.多尔衮等人的形象,更多是基于扎实的史料依据,让人读起来可信度十足。唯一不足的是由于是历史学书籍,注重历史真实性,因此在文学刻画上差一些,文学性稍弱,因此适合对明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读。
本书另一重要贡献是对崇祯煤山自缢后,农民军(大顺军.大西军).南明政权.郑成功抗清等做延展介绍,让读者将明亡与清初之间历史的断层连接起来,建立了整体的史学脉络。
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读了近一月,只是利用早晨上班前的半小时。回想起来,明末崇祯接收到的信息,除了频传的各地被农民军攻陷.城池危机.山海关外后金部队入关掳掠的塘报外,只有官员党争撕咬的奏章。
临危受命,从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手里接过权力,17岁(虚岁)的朱由检独揽大权,不动声色地解决了魏忠贤这个头号阉党,鼓励东林党人入朝为官。建政初期,整个朝野一片清风。但从小生活在深宫内院,从未作为储君受过任何系统训练,性格敏感多疑的他,不敢相信任何人,就连一起并肩作战的内阁也都是跑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看不惯.说错话,朝臣一点奏章就下旨查办。袁崇焕就是屡立战功却被怀疑功多盖主,崇祯中了皇太极反间计将其错杀。崇祯朝不缺能人志士,也不缺金戈铁马,到头来呢?死的死,流(放)的流。
作为君主半点担当都没有。与满清议和这样的事,都不敢说是自己的主意,内庭讨论一下,消息流出外庭哗然,崇祯不置可否,不敢承认就是自己的主意,反而将遵照崇祯旨意『可款则款』的官员陈新甲斩杀。
性格决定命运。优柔寡断,不敢担当。崇祯是被自己害死的。农民军大兵压境,崇祯讨论迁都南京一事,又是走议和那套老路。崇祯与左允中李明睿秘议南迁一事,却又迟迟不下决心,非要玩群臣死谏那套把戏,以摆脱自己的干系。自己有意见不提,非要阁老群臣提出来。有了陈新甲的先例,谁再敢跳出来当替罪羊?
战场瞬息万变,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初八李自成率主力军西安出征。二月初七,攻占太原。二月二十八日,崇祯召集阁臣,让他们就南迁表态。结果只有两位明确支持,其余不知可否。崇祯赌气似的说我就不走了,死也死在这里。(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三月初四,再召对大臣,对辅臣说:“李建泰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还是没人出头死劝。明思宗喟然叹道:“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拂袖而去。过了3天,南路大顺军已抵达直隶真定,南迁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明思宗便只有“死社稷”一条路可走了。
令人嗟兮叹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