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笨蛋小狗聊起

前些天的周末和朋友去了一处小小的咖啡馆,里面拥挤的摆放了三五张桌子,客人和客人之间的距离都离得很近。我后面的客人牵了一只黑白相间、四蹄踏雪的小狗,主人去和老板说话的时候,小狗的牵引绳就被固定在椅背上。小狗还没长大,调皮的很,这边跑跑那边钻钻,很快就把牵引绳在椅子腿上绕住了,绑的自己一步都跑不开的时候,就会呜呜叫着向人求助。
按照泛心论的观点,小狗就是一个意识的主体,它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将自己原来的活动空间弄得越来越小,直到没法动弹的时候,意识又让它向人类发出了求救的讯号。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一书中,对“意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它的存在未必需要某种程序的信息处理过程。回看上面笨蛋小狗的例子,按照这本书中给出的解释,笨蛋小狗的行为恰恰是因为它有意识,它是在意识的作用下去进行了这些行为。
一如书中提到的,植物可以通过触碰感知环境,去改变自己的生长行为,甚至是高级的人工智能都可以是产生了意识的,只不过它没有办法主动将意识表达出来而已。这与我先前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在我看来,人类的意识并不是因为生命与智慧的存在而存在的,一个人对于某一件事下意识的反应,往往会体现出这个人所经历的人生。他的生活环境、他的文化背景、他社会地位、他在年少时是否被溺爱、他……等等,是所有的经历让这个人的意识成为我们所看见时候的样子。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觉得我大概是混淆了一些概念,这种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不光是意识,更多的是社会意义上的行为。如果意识是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含羞草在碰触之后闭合的叶片就可以理解为是特定刺激下的意识行为,候鸟南北方的迁徙是因为它的基因里有着关于这种意识的遗传。
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承认,仅仅是就一个人而言,意识也是可以消失不见的。它以麻醉或者是昏迷中的人为例,这种状态下的人类应该是一斤没有意识了的。但这种观点似乎又与“物质的基本属性”这一概念相冲突了,同样是一个人,醒着的人有意识、昏迷或者麻醉着的这个人却又是没有意识的了,那么这个同样的“物质”作为“基本属性”的“意识”为什么又是时而有、时而没有了的呢。
“从现有的观点看,我们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理解意识的本质。”在 《意识:心智的基本奥秘》的最后一段,作者是这样说的。这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关于“意识”的讨论,而不是独断的解读,关于“意识”的谜题,就像本书第一章的标题一样,是个“视之不见的谜团”,因为我们一直拥有,我也正在在意识的驱动下敲出这些字。
好吧,或许笨蛋小狗确实是有意识的,却也让一件事显而易见,意识于不同的物种之间,果真是有高下之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