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量在文字里延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没读过如此优美的悲哀。感受到作者茆入文字内核的疼痛。
书封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她的孩子,依稀可辨母亲深色的肌肤,茶色的背景下画面是模糊的远景,仿佛一段遥远又沉痛的过去。
作者娜塔莎.特雷休伊出生在一个种族斗争激烈的年代,在严禁黑白通婚的法令下,她的父母相遇。
父亲的鲁莽粗糙,母亲的敏感细腻,周围充满恶意与攻击,但她的童年大部分时光依旧如伊甸园美好。
这是一部关于母亲的书,母亲死于继父枪口。第一章里她说,母亲去世三周后,她梦见母亲问她:“你知道有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意味着什么吗?”
起初我以为这个伤口是母亲的枪伤,读完才憬悟:那是娜塔莎的丧母之痛。
多年来,她以为自己试图摆脱的往事,事实上却一直在寻找返回的路径。
随书赠送的书签,如一枚竹笺镌刻着SHE WIIL DO. WHATEVER. SHE WANTS.
这是娜塔莎继父鄙夷她的作家梦想时,母亲反驳的一句话,而这句维护,让她遭到了一顿家暴。
她运用“隐喻”为母亲生命的每一个转折赋予一层神秘的宿命感。她把痛苦揉捏进诗里。
死亡是彻底的沉默,她留下的问题以残酷粗暴的方式转嫁给亲人。
看着母亲的日记以及她与前夫的通话曝光,我很难受,眼睁睁看着一个女人努力摆脱恶魔,抵御命运的魔爪,却仍无济于事。她从不放过每一次自救的机会,然而那天凌晨驻守监视的警察缺席了......
美剧“Closed”里有一句名言——It’s always the husband!但遗憾的是这句话的出现意味着死亡,那些在日志里写下恐惧,被警方定为“夫妻矛盾”的报警,一切都只化作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她们是被前夫烧死的藏族姑娘拉姆、被前男友捅死的猪野诗织,还有娜塔莎的母亲......
She will do whatever she wants!
真的吗?
至少现在还不能!
美国华裔作家李翊云在面对儿子自杀时,采取了济慈的“消极感受力”,用否定的方式来肯定。也许在悲伤中挣扎是作家的“井”,不治愈而任由其在心底流淌才能盛出绮丽的艺术之花。
极致的才华背后需要承受极致的伤痛。娜塔莎的叙述把那个试图逃离的19岁女孩唤回,让她以母亲的方式再活一次,再死一次......
我是一个认死扣的人,以前认作家,现在认编辑。作家也许会受生活影响,产出水平高低不定,但是编辑不会,编辑的审美和职业精神一以贯之,所以,希望东方月老师努力工作,下一本书我已经预定啦~~
PS:好想看《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