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大火,是爱最后的倔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关于这本书,有几个关键词非常吸引我:家乡、博物馆、战后文学。
前段时间刚看过三本德国战后文学作品,大为震撼。紧接着又遇见这本,而且出自国宝级作家之手,必然不能错过。
家乡博物馆,开篇就是一场大火烧毁了博物馆,且是建造者亲手纵火。这个状况始料未及,吊足了胃口。
“我要彻底地摧毁它,连同这座博物馆里存放着的所有的证词、证据,以及我和我的人战后数年里在这个地方一起搜集的各种案卷。” 紧接着,大家就一起进入了记忆的洞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狠下心里将它付之一炬?在我们面前首先展开的是一幅田园画卷:山毛榉树、湖和村庄,劳动的人们,织布的人们……一可是,这民风淳朴的山野气息之下,涌动着的却是战斗、不安、血腥和失去。湖水里的鱼,当地的人们不会去吃,它装过很多人很多人的尸体。 家乡博物馆本是一个存储家乡记忆和元素的处所。“是的,我盼望了很长时间,盼望能站在亚当叔叔身旁,带我的同学们参观博物馆,不时地作下解释,补充一下故事的内容,比如由我来单独讲述草帽的意义。不管怎样,我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亚当叔叔终于讲了起来,从昏天暗地的创世史讲起……人们自给自足,也保护自然荒野……”
后来,有一波人来了,占领了这里,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又有一队人来了要给这里从新定义,给博物馆赋予新的意义。
将文物和文献打包,将和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证明和多重证据打包。我们收拾整理好一切,只因为它们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地区,属于我们的生活……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能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溯回我们的起源……
将我们的博物馆从隐居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是通过扩建,不是通过丰富展品或迁移馆址,而是由、勒克瑙家乡协会接管博物馆。
我从西蒙那里唯一听到的,就是一声温和、低沉的威胁。是的马丁,我只能使用我最后的自由,彻底使用,在我不能忍受,不能承担的事情发生之前。我要把它们送往一个安全的地点,它们虽然在也不会在那里出来,但那里也在也没有人能够强占它们,它们可以为自己发声。 看到这里,潸然泪下。忽然想起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女子们毅然赴死的情形。
最爱它的人,亲手再将它毁掉,得怀着怎样的悲愤和痛?
它们在大火中得到了永生,以SI的姿态和决绝捍卫——生的尊严,生的信仰。
家乡博物馆,人们的精神原乡。怎会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