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迷糊了

寒假数学推荐阅读书目有这本,去图书馆发现两本。一本是1980年出版定价3毛2分的一本小册子,另一本是%“名师讲解版”;前者先赶紧包上书皮,“名师讲解版”看着结实些,先看这本。
全书有28个数学章节,涉及统计,测算,拓扑学,无穷,混沌……没错,就这么169页的书,恨不得把宇宙包进去。边读边想着怎么跟孩子再解释,——探讨的问题很大,文字却太少了,两三页一个问题;开头几章虽然用到代数,比例,面对四年级小孩,努努力还能解释一下;到了“四色问题”,开始还有很实际的操作建议,紧接着咵嚓一下就进入到环面,讲到“拓扑”了?!我是讲不了,但愿网上能找到对应图片;但这书不是面对小学生吗?那是不是应该讲得深入浅出,让小学生能看懂呢?——每个章节就3页,2000字上下,紧跟着的“名师导读”1~1.5页,这连介绍“拓扑”都不够吧。
之后的还有欧拉公式,拉丁方,射影几何学……读下来我并不觉得自己看懂了,只是知道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工具是什么;“名师导读”很贴心地配了题目,僵硬地体现着“这题只是为了这个章节出的”的那种凛然气息。
章节之间没什么关连;语言和行文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数学和阅读理解水平……这书像是用来筛选数学天才的,没看懂?那这章也结束了,下一章开始!
没有“漫步”数学花园的感觉,更像是跟着导游来到地外空间,导游驾驶着飞船,说一声“跟着我走哈”,然后嗖的一下就走了?!留下背着沉重但是有限氧气瓶的读者荒岛求生。
数学本来就精密复杂,但这本书既然是要面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是不是应该考虑下读者和出书的本意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