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中国思维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去历史寻找原因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历史上的一些认知、看法,会认为理所当然。比如,皇朝都是讲究正统的,往往都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即使不是这样的继承制,一定会有一整套流程保证着后来的皇帝能够拥有着名正言顺的说法。再比如,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还是我们自己生活中体会到的礼仪规范,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还有更多我们所熟悉的大道理,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是正确的,从来没给予相应的怀疑。比如孝敬父母,比如给予子女最好的照顾,比如“柔弱胜刚强”这样的看法,比如顺应自然的思维模式。

可是这些思想并不是天然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且在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国家可能会有着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模式。像欧洲就没有和我们一样的那种正统观念,皇室的更替也更加混乱而频繁,像西方世界也没有顺应自然的这种思维模式,他们更加聚焦于“人定胜天”。 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会形成了像现在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构建又是怎样完成的呢?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然需要对于自己过去的文化根源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才能聚焦于现在,面向于未来,才能更好的与其他民族、其他的思维模式有着更好的了解,才能建立起一种更加系统的思想认知观。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兴趣为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更是致力于跨学科、跨领域视角拓展中国史研究。他的这样一部著作《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就给我们开启了从过去的历史之中认识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根源的研究。 在这本书中,作者梳理了形成我们现在思想的各大历史根源,并从这些历史细节之中梳理着其中的发展脉络,让我们能够系统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是怎样慢慢的根植于我们的思维体系之中,又怎样成为我们中华智慧一部分的。

这本书从六个方面,分别是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完成着相应的梳理。作者细致梳理它们的发展历史,让我们通过完这本书的阅读完成对于这些思想体系完整的构建。 就比如天下观,这是我们中国为什么会有着5000年文明延续的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历史上,中国的版图向来都是不稳定的,最大时的汉唐时期可能比现在的疆域更为辽阔,而最小时的南宋只有现在疆域的1/4。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把版图之外的区域视为不属于中国之地,这就得益于我们的天下观,得力于“中国”无内外,“天下”是一家的思想。

当然作为一种思想,有着其优势的一面,必然也有着其劣势的一面,就比如“天下观”虽然养成了中国以一种更广阔视角看待疆域问题的思路,却也让我们对于边疆意识略见模糊,这样我们中国更容易向内发展,而不是向外扩张,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这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挖掘的。

那么其他思维模式呢?儒家、佛教、道家等等又在我们的思想之中引起了怎样的涟漪,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又会怎样根植于我们的思想体系之中呢?这也是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

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更为系统性的中国思想史认知,一定会不断开拓我们对于中国思想脉络的认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历史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