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游戏或者旅游: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与博尔赫斯和他的两个中国学生及几本关于动物的书

我从未如此的觉得自己的阅读是这么的狭隘和缺失,当我翻看徐来的《想象中的动物》或钟鸣的《窄门》时。他们给我展示了奇妙的镜子:镜子映照的是真实的世界,但我看到镜子里的世界显然和我熟知的世界不一样。如果我有机会阅读博尔赫斯的《想象的动物》、卡兹维尼的《世界奇异物与珍品志》或依本依亚斯的《世界各地珍异物香味书》会怎样呢。也许象博尔赫斯的小说《环行废墟》里的那个做着梦中之梦的少年,沉浸在想象的迷宫里不思往返。不,是清醒的享受一次明白无误的梦幻之旅。
作家描述的动植物,似是而非,曾经和人类亲近,但最终远离、消失,只在想象中活着。他们借助古书的半鳞片甲修复它们,无非想营造真实------徐来竟说他的故事是从一本发黄的、封面绘着原子结构图和系着红领巾的少女的练习本上读到的------其实就算我这样智力平庸的读者也知道作者的欲盖弥彰,但恰恰相反,真实和想象的混淆,最令人着迷。就像你和一位异性朋友之间含意模糊的眼神与言辞。
我曾想将书中提到的古籍、人物、动植物和典故罗列出来,我猜想其中一定有神秘的联系。我已经着手准备了。某一天,豆瓣上一个叫莫须有的书友告诉我,北大野草书店里有相似的书,名叫《彳亍于人神之间》,涅克拉索夫著。我知道这个作者直接影响了钟鸣。我立刻去了野草书店,包括野草的海淀图书城的分店,但没有此书。也许是卖完了,也许此书根本不存在。作家有时就像骗子,娴熟的摆弄文字,世界就在某种程度上被把玩掌中。马原在他的小说中开篇就讲,“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随后开始一本正经的虚构他的世界。博尔赫斯声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却只消几句话就可以说服千百万无知的人们。”日常中一件小事就能叫人昏头转向,我们又怎能去奢求了解世界的终极秘密呢。徐来在《水差子的悲鸣》一文中描述了一种叫水差子的神秘虫子,人们相信它知晓天穹之外的秘密。与宇宙最为接近的东方宗教大师即将道出真相时,他的身体突然裂开,从里面飞出翠绿的水差子,瞬间消失在冰冷的天空。秘密从此截断,人们永远不能了解了。很多事情人们无从想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在想象中创造匪夷所思的东西。多么奇怪的逻辑啊,之所以我们迷惑于这样的世界,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想象的世界不尽相同的缘故。
徐来的故事里,我最痴迷一篇叫《冯贽谈到的大鸟》的文字。那只名为“风”的鸟居然是宇宙本身。我想到卡尔萨根的《接触》和那多的《神的密码》。凝视你的手掌,在你张开手掌的一霎,上面有多少世界生生灭灭啊。早期人类认为地球(世界)是个球形动物,它有记忆、饮食和颜色。中世纪欧洲艺术家把太阳看作上帝的眼睛。中国古人则相信他们生存在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巨人的身体里。古人称自己叫“倮人”,和别的动物一样,是寄生在巨人体内的虫子-----面对一只猪,人没啥好骄傲的。后来人类发明了文字,有了书籍,于是幻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说宇宙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的图书馆(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回廊数目无法确定,边上的螺旋楼梯上穷碧落下通地狱。呵呵,他也提到了镜子,“忠实的复制表象。”镜子是这么一件神奇的东西:它映照真实,反射出来的世界却无从把握。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书籍后,人们似乎全部用书籍来保存历史。他的另一个中国学生钟鸣曾引用厄普代克的话,“博尔赫斯将一切都缩小为一种神秘的状况。他的地下妖魔风格和对典故的百科全书式储备产生了一种反向的光照,一种歌特式的气氛。”这种奇异的行文依托于文本的丰富与引用,所以又称博尔赫斯是“作为图书管理员的作家”。钟鸣在向老师致敬。钟鸣的散文里,充斥着古籍典故甚至他自己的作品(他在《窄门》里就提到了他另一本书:《畜界人界》)。钟鸣的作文成绩优良,他领会了老师的真实意图,那就是“用象征的暗合与一种失传的眼光(想象)看待世界。”钟鸣在《鸩杀》里拿毒药来象征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并详尽的分析了鸩与古罗马迦太基的英雄汉尼拔和项羽亲密关系。羽和鸩的毒羽,鸩和朕的同音,朕的创造和项羽的联系,鸩的别名和江东的称呼,鸩和鸿门宴之鸿的相反属性,刘邦名字和鸩的鸣叫的相同,民谚和不可过江东的暗合如此等等,等等。经过繁琐的抽丝剥茧的文字游戏,关底终于到了:作者得出项羽是饮鸩自杀的结论。其实项羽究竟是饮鸩自杀还是引剑自杀并无区别,重要的是解读历史很可能有其他的角度,尤其对于离我们过于遥远,记载简略的时代,想象和对象征的破译能够提供另一种读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与楚王朝同时存在又同时灭亡的迦太基不也如此么,汉尼拔的命运和项羽令人吃惊的相似。很多人相信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的杰作,数学家指出,金字塔的建筑数据和宇宙的某些数据的吻合是正常的现象,你也能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和宇宙相同的地方。而文学家的使命与科学家相反,一个负责能使你在高速公路上疾驶,一个负责你在驾车时可以浮想联翩-----虽然很容易出车祸,但那是另一种学家负责的事了,也不用你操心。诚如博尔赫斯在他的全集的代序中所引用的卡莱尔的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们自己也在被别人描写着。”博尔赫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即使他没有直接接触过中文),秦陵的发现曾叫他兴奋得彻夜未睡。他的中国学生徐来----师徒俩同样题材的一部书名仅有一字之差-----则象学太极拳的张无忌,化繁为简,会减法了。比如写鸩,他用了不足千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徐来只是学了博尔赫斯的形式,他的精髓直接传承于中国古代笔记。而他的师哥钟鸣却延续了老师繁复、隐喻和论证。在徐来的文字里我们只看到“客观”的描述。徐来把不同的镜子逐一拿给你,看,映照出来的世界多么流丽诡异。你觉得即使最离奇的动物也具备天真;越最古老的年代越简单,人类或动物的阴谋甚至充满诚意。他的大师哥则将所有的镜子摆成万花筒,里面的世界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你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智力,那就准备好塑料袋或随时退出这极速之旅,回到徐来的自助游,进行一次简单、愉快的想象的旅游。目前大陆还没有他们老师的旅游手册,台湾在1979年出版了他的《想象的动物》,台湾人叫他“博赫士”。
作家的定义:他强大,他的文字能影响世界;他虚弱,他的气力对世界毫无影响,只好借助文字。上面提到的书籍,靠着强大的想象,支撑着另一个世界(作家其实不这么想,哪一个是真正的世界还说不定呢)。很多人试图从真实社会的角度阐述作者的寓意,这是对的,任何想象都能找到现实的蛛丝马迹,比如徐来说的“三尸”,《道藏》里有明确记载,再比如他说的“视肉”,其实就是近年有实物发现的“太岁”。但这种解读减少了阅读的快乐,我更乐于被作者牵引,像小时候被父母牵着逛动物园。我和作者都满意彼此的状态:“感谢自己隐伏已久的经验,感谢博尔赫斯,感谢翻译家和保存古籍的人。他们早就灰飞烟灭。在我们复苏天真的经验时,他们得以复活”。
徐来使用笔记小说的笔法更易使中国读者接受,虽然他的文字形式西化十足。若是对比一下,单从他们援引来源上就能看出,徐来是穿西服拿毛笔写字的人,钟鸣是典型的海龟派。师弟比师哥狡猾,他尽量避免分析和议论,只讲故事。相对而言,一个好的、短的故事就够了。象钟鸣那样深入其中,会令读者找不到北。
你肯定想把徐来所援引的古籍找来读-----他有这个本事-----读了就会感到兴趣索然晦涩难懂,而且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中提到的书籍不可避免的有贾宝玉式的创造,徐来也暗示他引用的古籍,同样避免不了有古人杜撰的可能。就这一点看来,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并非泾渭分明,《想象中的动物》其实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部想象之书(“想象”一词本来就和动物有关)。本文开头提到的《彳亍于人神之间》一书,我将在书店找到,它的副标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想象”。
关于想象力,中国人不逊于博尔赫斯和莱特兄弟之类的洋人。可究竟什么原因沦落到妄想和精神分裂的地步,有待于不擅想象的史学家去研究。我们不想重复以为洋人膝盖不会打弯的笑话。这不是笑话也不是想象,是曾经真实的悲剧。
和《想象中的动物》同期出版的还有一部叫《老盖仙话动物》的书,是台湾夏元瑜老先生写的。文中大量引用的古籍,和前者多有重叠,但却近似科普小品文。夏先生写书的立意和徐来钟鸣不同,两者恰好构成了中国文化一阳一阴的两面,前者若儒法,强调入世治世;后者若佛道,立足尘世,宗旨却是离开。比如他们都谈到了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羊。夏先生在《老盖仙话动物,群羊开泰》中说,“中国古人传说在西方大秦国有一种地生羊,由地上种出小羊,被鼓声所惊跳,便挣断与地相连的脐带。欧洲中世纪则传说在东方有一种树结的果实,裂开后会钻出小羊。”夏先生断言这是因为人们初次看见棉花,是人们以讹传讹,变成树上长羊了。徐来详尽的描述了这种动植物(《想象中的动物,兽部第五,长在树上的动物》)的播种、生长,毫不讳言它“和真正的羊毛一样,这些白色均匀细长的毛可以纺成线。”并且说“绵羊果的肉非常香甜,不过略有些羊的膻气。”随后笔锋一转,绵羊树梦一样的侵占了国王的睡眠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而钟鸣竟把它和耶稣直接挂钩,叫它“耶稣羊”(《窄门,一株奇怪的植物:耶稣羊》)。除了对《圣经》言及于此的话进行不厌其烦的分析外,他在援引《本草纲目》时也不忘了和耶稣联系,“把羊的肚脐种在地里,像灌溉庄稼那样灌溉它,直到听见雷声,便会冒出地面。这与耶稣受洗有雷声相伴是吻合的。”宗教意味极其浓厚。
穿插阅读这些书无疑要比单独阅读有趣。我视之为文字智力游戏。从《山海经》到《神曲》,从干宝、张华到博尔赫斯到钟鸣徐来,从河图洛书到报纸副刊上的数独,人类精神世界至少由三成的想象和游戏构成。这类游戏费时费力费钱,为何有些人仍然乐此不疲?一位向欧几里得求学的家伙问,学数学能获得什么。数学大师回头对他的仆人说,“给这位先生三个铜板,他想知道学数学能获得什么好处。”
博尔赫斯《想象的动物》台湾志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
钟鸣《窄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20.00
徐来《想象中的动物》新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22.00
夏元瑜《老盖仙话动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33.00
作家描述的动植物,似是而非,曾经和人类亲近,但最终远离、消失,只在想象中活着。他们借助古书的半鳞片甲修复它们,无非想营造真实------徐来竟说他的故事是从一本发黄的、封面绘着原子结构图和系着红领巾的少女的练习本上读到的------其实就算我这样智力平庸的读者也知道作者的欲盖弥彰,但恰恰相反,真实和想象的混淆,最令人着迷。就像你和一位异性朋友之间含意模糊的眼神与言辞。
我曾想将书中提到的古籍、人物、动植物和典故罗列出来,我猜想其中一定有神秘的联系。我已经着手准备了。某一天,豆瓣上一个叫莫须有的书友告诉我,北大野草书店里有相似的书,名叫《彳亍于人神之间》,涅克拉索夫著。我知道这个作者直接影响了钟鸣。我立刻去了野草书店,包括野草的海淀图书城的分店,但没有此书。也许是卖完了,也许此书根本不存在。作家有时就像骗子,娴熟的摆弄文字,世界就在某种程度上被把玩掌中。马原在他的小说中开篇就讲,“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随后开始一本正经的虚构他的世界。博尔赫斯声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却只消几句话就可以说服千百万无知的人们。”日常中一件小事就能叫人昏头转向,我们又怎能去奢求了解世界的终极秘密呢。徐来在《水差子的悲鸣》一文中描述了一种叫水差子的神秘虫子,人们相信它知晓天穹之外的秘密。与宇宙最为接近的东方宗教大师即将道出真相时,他的身体突然裂开,从里面飞出翠绿的水差子,瞬间消失在冰冷的天空。秘密从此截断,人们永远不能了解了。很多事情人们无从想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在想象中创造匪夷所思的东西。多么奇怪的逻辑啊,之所以我们迷惑于这样的世界,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想象的世界不尽相同的缘故。
徐来的故事里,我最痴迷一篇叫《冯贽谈到的大鸟》的文字。那只名为“风”的鸟居然是宇宙本身。我想到卡尔萨根的《接触》和那多的《神的密码》。凝视你的手掌,在你张开手掌的一霎,上面有多少世界生生灭灭啊。早期人类认为地球(世界)是个球形动物,它有记忆、饮食和颜色。中世纪欧洲艺术家把太阳看作上帝的眼睛。中国古人则相信他们生存在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巨人的身体里。古人称自己叫“倮人”,和别的动物一样,是寄生在巨人体内的虫子-----面对一只猪,人没啥好骄傲的。后来人类发明了文字,有了书籍,于是幻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说宇宙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的图书馆(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回廊数目无法确定,边上的螺旋楼梯上穷碧落下通地狱。呵呵,他也提到了镜子,“忠实的复制表象。”镜子是这么一件神奇的东西:它映照真实,反射出来的世界却无从把握。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书籍后,人们似乎全部用书籍来保存历史。他的另一个中国学生钟鸣曾引用厄普代克的话,“博尔赫斯将一切都缩小为一种神秘的状况。他的地下妖魔风格和对典故的百科全书式储备产生了一种反向的光照,一种歌特式的气氛。”这种奇异的行文依托于文本的丰富与引用,所以又称博尔赫斯是“作为图书管理员的作家”。钟鸣在向老师致敬。钟鸣的散文里,充斥着古籍典故甚至他自己的作品(他在《窄门》里就提到了他另一本书:《畜界人界》)。钟鸣的作文成绩优良,他领会了老师的真实意图,那就是“用象征的暗合与一种失传的眼光(想象)看待世界。”钟鸣在《鸩杀》里拿毒药来象征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并详尽的分析了鸩与古罗马迦太基的英雄汉尼拔和项羽亲密关系。羽和鸩的毒羽,鸩和朕的同音,朕的创造和项羽的联系,鸩的别名和江东的称呼,鸩和鸿门宴之鸿的相反属性,刘邦名字和鸩的鸣叫的相同,民谚和不可过江东的暗合如此等等,等等。经过繁琐的抽丝剥茧的文字游戏,关底终于到了:作者得出项羽是饮鸩自杀的结论。其实项羽究竟是饮鸩自杀还是引剑自杀并无区别,重要的是解读历史很可能有其他的角度,尤其对于离我们过于遥远,记载简略的时代,想象和对象征的破译能够提供另一种读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与楚王朝同时存在又同时灭亡的迦太基不也如此么,汉尼拔的命运和项羽令人吃惊的相似。很多人相信埃及金字塔是外星人的杰作,数学家指出,金字塔的建筑数据和宇宙的某些数据的吻合是正常的现象,你也能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和宇宙相同的地方。而文学家的使命与科学家相反,一个负责能使你在高速公路上疾驶,一个负责你在驾车时可以浮想联翩-----虽然很容易出车祸,但那是另一种学家负责的事了,也不用你操心。诚如博尔赫斯在他的全集的代序中所引用的卡莱尔的名言,“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们自己也在被别人描写着。”博尔赫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即使他没有直接接触过中文),秦陵的发现曾叫他兴奋得彻夜未睡。他的中国学生徐来----师徒俩同样题材的一部书名仅有一字之差-----则象学太极拳的张无忌,化繁为简,会减法了。比如写鸩,他用了不足千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徐来只是学了博尔赫斯的形式,他的精髓直接传承于中国古代笔记。而他的师哥钟鸣却延续了老师繁复、隐喻和论证。在徐来的文字里我们只看到“客观”的描述。徐来把不同的镜子逐一拿给你,看,映照出来的世界多么流丽诡异。你觉得即使最离奇的动物也具备天真;越最古老的年代越简单,人类或动物的阴谋甚至充满诚意。他的大师哥则将所有的镜子摆成万花筒,里面的世界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你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智力,那就准备好塑料袋或随时退出这极速之旅,回到徐来的自助游,进行一次简单、愉快的想象的旅游。目前大陆还没有他们老师的旅游手册,台湾在1979年出版了他的《想象的动物》,台湾人叫他“博赫士”。
作家的定义:他强大,他的文字能影响世界;他虚弱,他的气力对世界毫无影响,只好借助文字。上面提到的书籍,靠着强大的想象,支撑着另一个世界(作家其实不这么想,哪一个是真正的世界还说不定呢)。很多人试图从真实社会的角度阐述作者的寓意,这是对的,任何想象都能找到现实的蛛丝马迹,比如徐来说的“三尸”,《道藏》里有明确记载,再比如他说的“视肉”,其实就是近年有实物发现的“太岁”。但这种解读减少了阅读的快乐,我更乐于被作者牵引,像小时候被父母牵着逛动物园。我和作者都满意彼此的状态:“感谢自己隐伏已久的经验,感谢博尔赫斯,感谢翻译家和保存古籍的人。他们早就灰飞烟灭。在我们复苏天真的经验时,他们得以复活”。
徐来使用笔记小说的笔法更易使中国读者接受,虽然他的文字形式西化十足。若是对比一下,单从他们援引来源上就能看出,徐来是穿西服拿毛笔写字的人,钟鸣是典型的海龟派。师弟比师哥狡猾,他尽量避免分析和议论,只讲故事。相对而言,一个好的、短的故事就够了。象钟鸣那样深入其中,会令读者找不到北。
你肯定想把徐来所援引的古籍找来读-----他有这个本事-----读了就会感到兴趣索然晦涩难懂,而且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书中提到的书籍不可避免的有贾宝玉式的创造,徐来也暗示他引用的古籍,同样避免不了有古人杜撰的可能。就这一点看来,想象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并非泾渭分明,《想象中的动物》其实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部想象之书(“想象”一词本来就和动物有关)。本文开头提到的《彳亍于人神之间》一书,我将在书店找到,它的副标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想象”。
关于想象力,中国人不逊于博尔赫斯和莱特兄弟之类的洋人。可究竟什么原因沦落到妄想和精神分裂的地步,有待于不擅想象的史学家去研究。我们不想重复以为洋人膝盖不会打弯的笑话。这不是笑话也不是想象,是曾经真实的悲剧。
和《想象中的动物》同期出版的还有一部叫《老盖仙话动物》的书,是台湾夏元瑜老先生写的。文中大量引用的古籍,和前者多有重叠,但却近似科普小品文。夏先生写书的立意和徐来钟鸣不同,两者恰好构成了中国文化一阳一阴的两面,前者若儒法,强调入世治世;后者若佛道,立足尘世,宗旨却是离开。比如他们都谈到了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羊。夏先生在《老盖仙话动物,群羊开泰》中说,“中国古人传说在西方大秦国有一种地生羊,由地上种出小羊,被鼓声所惊跳,便挣断与地相连的脐带。欧洲中世纪则传说在东方有一种树结的果实,裂开后会钻出小羊。”夏先生断言这是因为人们初次看见棉花,是人们以讹传讹,变成树上长羊了。徐来详尽的描述了这种动植物(《想象中的动物,兽部第五,长在树上的动物》)的播种、生长,毫不讳言它“和真正的羊毛一样,这些白色均匀细长的毛可以纺成线。”并且说“绵羊果的肉非常香甜,不过略有些羊的膻气。”随后笔锋一转,绵羊树梦一样的侵占了国王的睡眠从而导致它们的灭绝;而钟鸣竟把它和耶稣直接挂钩,叫它“耶稣羊”(《窄门,一株奇怪的植物:耶稣羊》)。除了对《圣经》言及于此的话进行不厌其烦的分析外,他在援引《本草纲目》时也不忘了和耶稣联系,“把羊的肚脐种在地里,像灌溉庄稼那样灌溉它,直到听见雷声,便会冒出地面。这与耶稣受洗有雷声相伴是吻合的。”宗教意味极其浓厚。
穿插阅读这些书无疑要比单独阅读有趣。我视之为文字智力游戏。从《山海经》到《神曲》,从干宝、张华到博尔赫斯到钟鸣徐来,从河图洛书到报纸副刊上的数独,人类精神世界至少由三成的想象和游戏构成。这类游戏费时费力费钱,为何有些人仍然乐此不疲?一位向欧几里得求学的家伙问,学数学能获得什么。数学大师回头对他的仆人说,“给这位先生三个铜板,他想知道学数学能获得什么好处。”
博尔赫斯《想象的动物》台湾志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
钟鸣《窄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20.00
徐来《想象中的动物》新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22.00
夏元瑜《老盖仙话动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33.00
有关键情节透露